秋夜独坐(一作冬夜书怀)

朝代:作者: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注释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

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

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

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

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

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

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

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

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

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

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

从情入理,以情证理。

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

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倪其心)出处全唐诗:卷126_79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9309796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