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朝代:作者: 许浑 体裁: 五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注释:阙:指长安;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

太华: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中条:中条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简析:题诗在赴京的途中,却又做着渔樵的梦,写出诗人矛盾的心态。

该诗笔力遒劲,工整自然。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

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

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

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

“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

“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

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

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

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

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

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

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

“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

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

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

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

”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

(刘逸生)出处唐诗三百首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9451769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