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朝代:作者: 李白 体裁: 五律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注释](1)谢朓北楼:在安徽省宣城县阳陵山顶。

谢朓是南齐诗人,此楼是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2)江城:指宣城。

(3)两水: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下有凤凰、济川两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4)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5)人烟:炊烟。

(6)谢公:谢朓。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

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

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

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

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

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

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

这哪里是桥呢?

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

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

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

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

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

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

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

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

“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

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

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

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

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

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

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马茂元)[译文]宣城优美的风景犹如画中一般,傍晚站在阳陵山北楼上观赏晴空晚景。

宛溪、句溪水流清澈,凤凰、济川二桥的拱门和水中的倒影合成圆形,有如明镜,又像跨过溪水的彩虹。

炊烟袅袅飘入桔柚林中,平添了一份寒意;

秋意浓浓,梧桐树叶桔黄纷纷落地。

谁会想到在这北楼上,还有人面对秋风怀念诗人谢朓呢。

出处全唐诗:卷180_3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9528139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