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边词二首
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注释注释:题一作《边词》。
穷边,意思是极远的边地。
原诗二首,这是第一首。
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
作者在元和十年(815),曾以记室从“陇西公”镇泾州(今属甘肃),诗或作于此时。
(qiān牵)州,今为陕西千县。
唐自天宝以后,西北疆土大半陷于吐蕃。
州离长安并不算远,但在作者眼中却成了“穷边”,国力就可想而知了。
全诗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
首句“将军作镇古州”,点明本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是说水滑润如油,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
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
“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
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
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青水秀;
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
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
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
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
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
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
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
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
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
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然而,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也包括诗人自己吗?
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孙其芳)出处全唐诗:卷502-2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9679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