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绫

朝代:作者: 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

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注释①天上:喻皇宫。

②取样:规定的图案和花样。

③人间织:由民间的越溪寒女来织。

《缭绫》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

这句是说,皇宫的使者宣布皇帝的口谕,缭绫的图案和花样,要符合皇宫的规定,由技艺高超的越溪女来织造。

天上乃皇宫,人间乃寒女,天上人间,一乐一苦,一暖一寒,越溪女之苦寒,昭阳殿里的人儿怎能知晓,岂能怜悯?

天上、人间之对比何其强烈!

讽刺之情立见,艺术概括极强。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

主题是“念女工之劳”。

作者从缭绫的生产过程、工艺特点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社会关系中提炼出这一主题,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独创性。

缭绫是一种精美的丝织品,用它做成“昭阳舞人”的“舞衣”,价值“千金”。

本篇的描写,都着眼于这种丝织品的出奇的精美,而写出了它的出奇的精美,则出奇的费工也就不言而喻了。

“缭绫缭绫何所似?

”──诗人以突如其来的一问开头,让读者迫切地期待下文的回答。

回答用了“比”的手法,又不是简单的“比”,而是先说“不似……”,后说“应似……”,文意层层逼进,文势跌宕生姿。

罗、绡、纨、绮,这四种丝织品都相当精美;

而“不似罗绡与纨绮”一句,却将这一切全部抹倒,表明缭绫之精美,非其他丝织品所能比拟。

那么,什么才配与它相比呢?

诗人找到了一种天然的东西:“瀑布”。

用“瀑布”与丝织品相比,唐人诗中并不罕见,徐凝写庐山瀑布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就是一例。

但白居易在这里说“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仍显得新颖贴切。

新颖之处在于照“瀑布”以“明月”;

贴切之处在于既以“四十五尺”兼写瀑布的下垂与一匹缭绫的长度,又以“天台山”点明缭绫的产地,与下文的“越溪”相照应。

缭绫是越地的名产,天台是越地的名山,而“瀑布悬流,千丈飞泻”(《太平寰宇记·天台县》),又是天台山的奇景。

诗人把越地的名产与越地的名山奇景联系起来,说一匹四十五尺的缭绫高悬,就象天台山上的瀑布在明月下飞泻,不仅写出了形状、色彩,而且表现出闪闪寒光,耀人眼目。

缭绫如此,已经是巧夺天工了;

但还不止如此。

瀑布是没有“文章”(图案花纹)的,而缭绫呢,却“中有文章又奇绝”,这又非瀑布所能比拟。

写那“文章”的“奇绝”,又连用两“比”:“地铺白烟花簇雪”。

“地”是底子,“花”是花纹。

在不太高明的诗人笔下,只能写出缭绫白底白花罢了,而白居易一用“铺烟”、“簇雪”作比,就不仅写出了底、花俱白,而且连它们那轻柔的质感、半透明的光感和闪烁不定、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调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诗人用六句诗、一系列比喻写出了缭绫的精美奇绝,就立刻掉转笔锋,先问后答,点明缭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又从这两方面进一步描写缭绫的精美奇绝,突出双方悬殊的差距,新意层出,波澜叠起,如入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给。

“织者何人衣者谁”?

连发两问,“越溪寒女汉宫姬”,连作两答。

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她们之间的对立,均已历历在目。

“越溪女”既然那么“寒”,为什么不给自己织布御“寒”呢?

就因为要给“汉宫姬”织造缭绫,不暇自顾。

“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

“织为云外秋雁行”,是对上文“花簇雪”的补充描写。

“染作江南春水色”,则是说织好了还得染,而“染”的难度也非常大,因而也相当费工。

织好染就,“异彩奇文相隐映,转则看花花不定”,其工艺水平竟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那么,它耗费了“寒女”多少劳力和心血,也就不难想见了。

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然而,“昭阳舞女”却把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种对比,揭露了一个事实:皇帝派中使,传口敕,发图样,逼使“越溪寒女”织造精美绝伦的缭绫,就是为了给他宠爱的“昭阳舞人”做舞衣!

就这样,诗人以缭绫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类锐的矛盾,讽刺的笔锋,直触及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

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都值得重视。

这首诗也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唐代丝织品所达到的惊人水平。

“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缭绫,就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奇文。

这并非夸张。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记载:安乐公主“有织成裙,值钱一亿。

花绘鸟兽,皆如粟粒。

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就可与此相参证。

(霍松林)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0430424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