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

朝代:作者: 温庭筠 体裁: 七律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注释: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简析: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他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首联两句分点“苏武”与“庙”。

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

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

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

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

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

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

“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

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

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这是两幅图画。

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

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

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

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

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上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

下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

“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

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当年出使的情况,能不感慨欷歔吗?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

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

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

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

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刘学锴)出处唐诗三百首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0996521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