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朝代:作者: 李煜 体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注释:1.秋月:别作“秋叶”。

春花秋月在这里指代一切美好的事物。

了:完结。

2.东风:春风。

3.不堪:不忍。

4.雕栏:雕花的栏杆。

玉砌:白玉的台阶。

雕栏玉砌在这里指代南唐的宫阙。

应犹:别作“依然”。

5.只是:别作'只怪".朱颜:美人的容颜.这里泛指人. 6.问君:别作"不知".能有:别作"都有","那有","还有","却有".几多:多少.别作"许多". 7.恰似:别作"恰是","却似".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

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

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集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

传诵禁廷,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

《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

《野客丛书》又谓白乐天之“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浓愁”,为后主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

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

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

“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

“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

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

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

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

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

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

据王轾《默记》载:“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

”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出处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1478172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