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
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
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
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
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
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
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
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
“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
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
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
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何效明)http://ywbs.cn/mypage/page1.asp?pid=3981&pgid=32490------------------------------------------------[说明]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
这组诗除第一首具有诗序的性质外,其他十二首分咏《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所记奇异事物,多为借古讽今之作,以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感慨。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十八卷。
作者不详。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晋代郭璞作注。
《穆天子传》是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家书》)之一,作者不详。
旧题晋郭噗注。
六卷。
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
其一(1)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2)。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3)。
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士”。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5)。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6)?
[注释](1)这旨诗自咏隐居耕读之乐,是组诗的序诗。
初夏之季,耕种之余,饮酌春酒,观览图书的诗人的神情伴随着美妙的神话故事邀游宇宙,乐趣无穷。
(2)盂夏:初夏,农历四月。
扶疏: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
《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本枝扶疏。
”(3)欣有托:因为有了依托而高兴。
托:依托、指寄身之处。
庐:住宅。
(4)穷巷:僻巷。
隔深辙:谓距离大路很远。
隔:隔开,相距。
辙:车辙,代指大路。
颇回故人车:经常使老朋友的车子掉转回去。
颇:很,这里指经常。
回:回转。
故人:熟人,老朋友。
(5)周王传:指《穆夫子传》。
山海图:指《山海经图》。
《山海经》原有古图及汉代所传图,晋代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有图及赞。
后原图均失,今所见图是清人补画。
(6)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终穷,尽。
[译文]夏初草木竞生长,叶茂枝繁树绕屋。
众鸟欢欣有住处,我也喜爱我茅庐。
耕田播种事已毕,有空还家读我书。
僻巷距离大道远,友朋无奈转回路。
我心欢快饮春酒,摘取园中好菜疏。
微雨濛濛东面来,好风与共使心舒。
《穆天子传》泛观览,《山海经》中翻画图。
顷刻邀游遍宇宙,我心不乐又何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295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