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山

朝代:作者: 李商隐 体裁: 七绝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释注释: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

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一开头就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到人们面前。

傅玄《九曲歌》说:“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

”长绳系日,是古代人们企图留驻时光的一种天真幻想。

但这样的“长绳”又到哪里去找呢?

傅诗说“安得”,已经透露出这种企望之难以实现;

李诗更进一步,说“从来系日乏长绳”,干脆将长绳系日的设想彻底否定了。

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望见逝川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怅恨,无时或已。

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镜。

“欲就麻姑买沧海。

”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这里即因此而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

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

在诗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都流注汇集于大海,因而这横无际涯的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

买下了沧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时间,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

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话的程度,却又大胆得令人惊奇;

曲折到埋没意绪的程度,却自有其幻想的逻辑。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

沧海究竟能不能“买”?

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觉似地在读者面前推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形象── 一杯春露冷如冰。

刚刚还展现在面前的浩渺无际的沧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

神话中的麻姑曾经发现,蓬莱仙山一带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浅了一半,大概沧海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了。

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意识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

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极度夸张。

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

诗中那种“欲就麻姑买沧海”的奇异而大胆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丽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奇幻的想象和构思,颇似李贺,可以看出李贺对李商隐的影响。

有人曾指出诗中买沧海的设想和李贺《苦昼短》中“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诗句则是点化李驾《梦天》“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句子,这是非常精辟的比较分析。

题称“谒山”,即拜谒名山之意。

从诗中所抒写的内容看,当是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富于诗情,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刘学锴)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431802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