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注释:俭梳妆:此处“俭”作“险”解;
俭梳妆意为奇形怪状的打扮。
简析:诗人以贫女的口气自叹,实际上抒发诗人自己对世间趋时的庸俗、高尚反受冷落的感叹。
结句“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后人广泛引用。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
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
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
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
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
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
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
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
……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
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
”(《诗境浅说》)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
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
“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
“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
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赵庆培出处唐诗三百首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683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