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之一

朝代:作者: 杜牧 体裁: 七绝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注解: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评析: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

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

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

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文学艺术要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无出息的。

即使形容取喻,也贵独到。

从这个角度看看杜牧《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做诗的“天才”。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

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

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

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

“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

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

不如谁?

谁不如?

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

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

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

”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

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

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

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

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

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

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周啸天)出处唐诗三百首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975367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