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妓云英

朝代:作者: 罗隐 体裁: 七绝

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注释注释:罗隐一生怀才不遇。

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唐才子传》),却屡次科场失意。

此后转徙依托于节镇幕府,十分潦倒。

罗隐当初以寒士身分赴举,路过锺陵县(今江西进贤),结识了当地乐营中一个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

约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锺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

见她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罗隐不胜感慨。

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

”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

“锺陵”句回忆往事。

十二年前,作者还是一个英敏少年,正意气风发;

歌妓云英也正值妙龄,色艺双全。

“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

“醉别十余春”,显然含有对逝川的痛悼。

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

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

相传汉代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飞燕外传》),于是后人多用“掌上身”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

从“十余春”后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推想她当年是何等美丽出众了。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君未嫁”就是一抑。

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显然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

“我未成名”由“君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

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

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

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

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君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

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促使读者去深思。

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君未嫁”又是为什么?

难道也为“不如人”么?

这显然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

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

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君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读者也就可以体味到了。

此句读来深沉悲愤,一语百情,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

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

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

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

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

“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

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

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

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言少意多了。

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周啸天)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3042564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