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殷山人

朝代:作者: 张籍 体裁: 五排

郁郁山中客,知名四十年。

恓惶身独隐,寂寞性应便。

世业公侯籍,生涯黍稷田。

藤悬读书帐,竹系网鱼船。

已种千头橘,新开数脉泉。

闲游摧酒远,幽语向僧偏。

入洞题松过,看花选石眠。

避喧长汩没,逢胜即留连。

自古多高迹,如君少比肩。

耕耘此辛苦,章句已流传。

昔日交游盛,当时省阁贤。

同袍还共弊。

连辔每推先。

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

满堂虚左侍,众目望乔迁。

才异时难用,情高道自全。

畏人颜惨澹,疏物势迍邅。

贤者闻知命,吾生复礼玄。

深藏报恩剑。

久缉养生篇。

憔悴众夫笑,经过郡守怜。

夕阳悲病鹤。

霜气动饥鹯。

处士谁能荐,穷途世所捐。

伯鸾甘寄食,元淑苦无钱。

策蹇秋尘里,吟诗黄叶前。

故裘余白领,废瑟断朱弦。

志气终犹在,逍遥任自然。

家贫念婚嫁,身老恋云烟。

放逸栖岩鹿,清虚饮露蝉。

郑逃秦谷口,严爱越溪边。

霄汉予犹阻,荣枯子不牵。

山城一相遇,感激意难宣。

注释郁郁山中客(1),知名四十年。

恓惶身独隐(2),寂寞性应便(3)。

世业公侯籍,生涯黍稷田(4)。

藤悬读书帐,竹系网鱼船。

已种千头橘(5),新开数脉泉。

闲游携酒远,幽语向僧偏(6)。

入洞题松过,看花选石眠。

避喧长汩没,逢胜即留连(7)。

自古多高迹,如君少比肩。

耕耘既辛苦(8),章句已流传(9)。

昔日交游盛,当时省阁贤(10)。

同袍还共弊(11),连辔每推先。

讲序居重席(12),儒愿执鞭(13)。

满堂虚左待(14),众目望乔迁(15)。

才异时难用,情高道自全。

畏人颜惨淡(16),物势迍邅(17)。

达者闻知命(18),吾生复礼玄(19)。

深藏报恩剑(20),久缉养生篇(21)。

憔悴众夫笑,经过郡守怜(22)。

夕阳悲病鹤,霜气动饥鹯(23)。

处士谁能荐?

穷途世所捐。

伯鸾甘寄食(24),元淑苦无钱(25)。

策蹇秋尘里(26),吟诗黄叶前(27)。

故裘余白领,废瑟断朱弦。

志气终犹在,逍遥任自然。

家贫念婚嫁,身老恋云烟(28)。

放逸栖岩鹿,清虚饮露蝉(29)。

郑逃秦谷口(30),严爱越溪边(31)。

霄汉予犹阻(32),荣枯子不牵(33)。

山城一相遇(34),感激意难宣(34)。

校注:(1)郁郁,。

陈注︰「左思诗︰『郁郁涧底松。

』」(2)恓,与栖通。

恓惶,烦恼之貌。

韦应物〈简卢陟诗诗〉︰「恓惶戎旅下。

」(3)便,习也、安也。

此谓山人之习性,本安于清虚寂寞。

(4)按︰公侯籍,谓世代为公侯之家。

黍稷田,谓山人躬耕以自养。

(5)陈注︰「《襄阳耆旧传》︰『李衡为丹阳太守,遣人往武陵作宅,种橘千株,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食,岁上匹绢,亦当足用耳。

」』」(6)按︰此谓山人携酒远游,喜与僧徒往来论道也。

(7)按︰此谓山人逢喧嚣则退避隐没,遇胜景则留连忘反也。

(8)此,《全唐诗》注:「一作既」。

(9)章句,谓文章著述也。

(10)省阁贤,谓台阁重臣,国之桢贤也。

(11)弊,坏也。

按︰同袍共弊,亦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意。

(12)居重席,位居重要席次。

(13)按︰此谓群儒尊仰,愿为之执鞭。

(14)按︰古以左为尊位,故虚左以待之。

(15)乔迁,本指升官或迁居,此谓众目殷望其出山也。

陈注︰「以上写山人声光。

《孟子》︰『吾闻出幽谷,迁于乔木者。

』」(16)颜,《全唐诗》注:「一作频」。

惨淡,凄凉之景象。

(17)物,疏于世务也。

迍邅,处境困顿也。

(18)贤,《全唐诗》注:「一作达」。

闻知命,闻之而知天命也。

(19)复礼玄,《唐诗百名家本》作「贵又玄」。

按︰此谓吾侪因山人之教,而礼敬道家玄学。

(20)报恩剑,报恩之剑。

按︰此喻山人之通于武术也。

(21)养生篇,道家养生之作。

按︰此喻山人之精于养生之学。

(22)郡守怜,郡守咸知爱重。

(23)陈注︰「二句比语也。

」(24)陈注︰「《后汉书》︰『梁鸿字伯鸾,扶风人。

家贫而尚节介,适吴,依伯通庑下,为人赁舂。

』」(25)按︰伯鸾、元淑皆贫士也。

二句以贫而有节之士喻之。

(26)策蹇,鞭策驽劣之马。

(27)按︰虽贫不废吟咏也。

(28)恋云烟,喻指志在隐逸山林也。

(29)按︰此又以蝉、鹿喻之。

(30)郑,谓郑子真。

陈注:「《高士传》:『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

』」(31)严,谓严光。

陈注:「《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少有高名,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处为严陵濑。

』以上写山人隐居,以求其志。

」(32)霄汉,原指云天,此借喻朝廷。

犹阻,谓宦途犹未畅达也。

(33)荣枯,谓得失。

此颂山人不改其志也。

(34) 一相遇,《唐诗百名家本》作「曾一过」。

(35)陈注︰「以上籍自言其所感。

」------------张籍诗集校注(李建昆 校注)------------出处全唐诗:卷384-13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3168585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