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项斯

朝代:作者: 杨敬之 体裁: 七绝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注释注释: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

始,未为闻人。

……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

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

”《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也未见有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

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地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

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

得知之后,既“不藏人善”,且又“到处”“逢人”为之揄扬,完满地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之知道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

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之好开始的。

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以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

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不直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

“标格”包括外美与内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

品评人应重在才德,古今皆然。

下文便写到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分。

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缄口不言,唯恐己名为其所掩的;

诗人于此则都“不解”,即不会那样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见。

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持枉道、怀忌心的小人。

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便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互相标榜”;

怎么做便又怎么说,也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自我标榜”。

其古道热肠,令人钦敬。

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得直率可爱。

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

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可贵的诗情,它才能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陈长明)出处全唐诗:卷479-20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3346450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