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朝代:作者: 晏殊 体裁: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注释注释:此词写别情,深婉含蓄。

以结句为最妙,蕴藉而韵高,颇耐赏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 ,原来可以双飞同去 ,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

现在“ 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

碧海,指海上神山;

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

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如今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

“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

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

“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采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

“高楼目尽欲黄昏”,更类乎《鹊踏枝》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

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 ,显得婉转含蓄 。

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 ”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比较起来 ,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 。

他性格“ 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

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

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

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

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

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象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客观描写,究竟如何理解,读者自有分解。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3526907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