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思

朝代:作者: 李益 体裁: 七绝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释注释: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

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

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

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

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

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

玉塞,指玉门关。

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

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

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

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

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

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

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

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

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刘学锴)出处全唐诗全唐诗:卷283_73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3614942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