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朝代:作者: 王维 体裁: 五古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注释綦母,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母潜。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 :“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

”著作郎秩九品,綦母潜“食之无味”,于是潇洒地弃官而去,还归江东。

好友归隐,王维赋此诗相送。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

”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从自己和友人的相通之处写起 ,这样就一下子缩短了心理距离,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

诗人并未抱怨怀才不遇,而是乐天知命 ,劝慰友人要有坦荡的胸襟。

但细品味,我们又发现,诗人虽然节制感情,但终不免流露一丝如怨如慕,不绝如缕的无可奈何之情。

总之,这几句诗中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想象中的友人归隐之乐:“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淡尔蒹葭丛 。

”如水的秋色,明净的天空,鲜红的落日,辽远的澄江,一切都是那么清新。

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

友人在悠悠清夜,皎皎月光之下驾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没有悲喜,没有错愕,有的只是与大自然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是那么和谐空灵。

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空灵的梦境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

”最后八句写自己对宦仕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不想在这所谓的“昭世”奔走了,我已白了双鬓,倦了心灵,官场中的种种手段,我终究学不会,也不愿学。

我离皇帝总是那么远,无人赏识,无人荐举,还是象你一样归隐田间吧!

如此结尾,既抒发自己的不得意之情,又表明了对友人生活道路的充分肯定。

王维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还是著名的画家。

在他的笔下,诗与画是“道通为一”的。

这首诗中间八句描绘友人隐居生活的画面,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这首诗也是以“净、澄、清、明、淡”等语言上的冷色调合成了一种“单纯的静穆 ”,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静谧。

诗中的景物呈现出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特点:青色的夜空、蒹葭,皎洁的月光、水光,物物融合,没有明显的轮廓,没有明显的界定,犹如一幅上乘的水墨画。

这首诗不仅有诗情、画境,还有一种空灵的禅意。

在描绘隐居之乐时,诗人融入其中,心无挂碍,以空灵之心审视空灵之境,泯灭了主客的对峙、物我的差别,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晶莹、剔透的境界。

出处全唐诗:卷125_3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4937861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