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感事

朝代:作者: 吴融 体裁: 七律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释注释: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

《唐诗鼓吹评注》谓: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

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进据邢、洛、磁三州。

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纳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

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

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

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焚掠晋、绛、河中一带。

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春正月,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壮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

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

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

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

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

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

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饮马”,是用《左传》故事。

公元前五七九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

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

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中和三年(883)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

“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

“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

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

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

“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

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

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

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

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

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又有什么用呢?

肺腑之言,泻于毫端。

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

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

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

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

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

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

《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

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

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

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

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

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

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邓光礼)出处全唐诗:卷686-6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149914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