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

朝代:作者: 崔颢 体裁: 乐府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注释注解:1、长干行:乐府曲名。

2、横塘:现江苏江宁县。

韵译:请问阿哥你的家在何方?

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评析:这两首可以看做是男女相悦的问答诗,恰如民歌中的对唱。

第一首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起问;

第二首是厚实纯朴的男子唱答。

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划了一对经历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

清脆洗练,玲珑剔透,天真无邪,富有魅力。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

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

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

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

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

-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

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

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

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

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

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

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

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

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

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

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

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

“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

“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

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

“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

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

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

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

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

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

“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

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

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

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

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沈熙乾)出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全唐诗:卷130_38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387001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