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朝代:作者: 李白 体裁: 五绝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注释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

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

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

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

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

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

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

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

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

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

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

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

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

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

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

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

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

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

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

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

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此诗的“刬却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

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却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

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安旗)出处全唐诗:卷179_3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808931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