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卢处士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注释注释: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
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一、二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
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
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三、四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
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
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
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五、六两句写入望的远景。
“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
“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
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七、八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
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
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
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
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春天。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
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张志岳)出处全唐诗:卷581-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7689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