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岳阳楼

朝代:作者: 白居易 体裁: 七律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释岳阳楼就是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的城楼。

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这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历代诗人才士来此游玩时,常常登楼赋诗。

白居易的这首《题岳阳楼》也是登上这座城楼之后,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心志的。

诗一开头就紧扣题目,写他一个人登上岳阳楼的高楼,独自凭依着曲折的栏杆,俯视城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浩淼无际。

洞庭湖是我国的大湖之一。

杜甫在《登岳阳楼》的诗中形容洞庭湖说,它的波涛把整个宇宙都浮了起来。

(“乾坤日夜浮”),“岳阳城下水漫漫”,这里的“漫漫”也是形容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样子。

“危楼”,高楼。

“独上危楼凭曲阑”,这个“独字”字既是写实,同时也透露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的孤寂心情。

第二联是写放眼远望的景象。

春天,雨水渐多,湖水微涨,水波碧绿。

岸边的草木,也已发芽抽条。

草木的绿色与远处云梦泽的水色连接在一起,图面更觉广阔。

傍晚,斜日西坠,残阳如血,天空的彩霞与湖水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好想就是长安,它使人联想到似乎离长安近了。

这幅图画色调明快,芳草、碧波,绿成一片,夕阳、晚霞,浑然一体。

“夕波红处近长安”,在这绚丽的画图中又织进了作者的感慨和希望。

这里,作者暗用了晋明帝“日远长安近”的典故。

《晋书·明帝纪》有这样的记载:明帝小的时候,受到元帝的宠爱。

有一次元帝把他抱在怀中,问他:“太阳和长安哪一个离我们近?

”明帝回答:“还是长安近,常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过有谁从太阳那里来呀。

”元帝认为他聪明,想夸耀一番,于是大宴群臣,当着众臣的面提问,这次他却回答说,太阳离我们近。

元帝很窘,问他为什么和上次说的不一样?

他说:“我们一抬头就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呀。

”从此,元帝更把他看成奇才了。

白居易借用这个典故说,看到映在湖中的夕阳,就想起了长安,这是符合他当时的心情的。

我们知道,白居易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虽受到排挤打击,贬谪在边远地区,但他始终关怀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长安是唐代的京城,古人常常以长安代指中央朝廷。

他这时正由江州(在今江西省)调任到忠州(今四川忠县),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使他感到离长安近了一步。

这种语意双关的诗句,传神地表达了他此时特有的心理状态。

但是,生活是复杂的,白居易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写照:岸边山中的老猿正攀着枯树站立在那里哭得那样伤心,天空的大雁在湖上横空飞渡,要渡过这无边无际的大湖还有许多困难。

“苦”,这里是形容啼哭时极度伤心的程度。

所以他感慨地说,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也只可画成图画,张挂在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他们看到画面,却不能理解我这“猿啼苦”、“渡亦难”的心情啊。

“图障”,画幅。

“华堂”,装饰华丽的厅堂。

“张”,这里是挂的意思。

“看”读第一声,与“安”、“难”同韵。

白居易的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寓情于景,把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时,毫不掩饰地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

http://www.richcon.net/My06/index49.asp出处全唐诗卷440_93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7818294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