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氏隐居二首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七律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释★①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之子时相见, 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 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 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 归醉每无愁。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

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

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

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

在这里却两两密合。

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

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

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

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

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

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

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

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

”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

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

“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

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

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

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

《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

”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

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

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

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

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

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

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

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

我们该说“应愁”是实;

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

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

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

《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

”李氏的话是很对的。

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

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俞平伯)----------------------------------------------鹤注《旧唐书·李白传》云:少与鲁中诸生张叔明等隐于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

又子美《杂述》云“鲁有张叔卿”,意叔明、叔卿止是一人,卿与明有一误耳。

不然,亦兄弟也。

是诗张氏隐居,岂其人欤。

此当是开元二十四年后,与高、李游齐、赵时作。

春山无伴独相求①,伐木丁丁山更幽②。

涧道余寒历冰雪③,石门斜日到林丘④。

不贪夜识金银气⑤,远害朝看麋鹿游⑥。

乘兴杳然迷出处⑦,对君疑是泛虚舟⑧。

此首初访张君而作也。

上四言景,下四言情,此大概分段处。

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

三四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切张氏,言人之廉静。

末二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①庾信诗:“春山百鸟啼。

”刘琨诗:“独生无伴。

”《易》:“同气相求。

”②《诗》:“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

”注:“丁丁,伐木声。

”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③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

”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

”《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

”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

④钱笺《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

《春秋》: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

即此地。

邵注谓在兖州府平阴县。

今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

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

”阴铿诗:“翠柳将斜日。

”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

”⑤《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

”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

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

金银气殆是类耶。

《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

《史·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⑥《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

”《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

”《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鹿仙。

⑦《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

”《庄子》“窅然难言之矣。

”注:“窅然。

杳深貌。

”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

”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

”⑧庾信诗:“对君俗人眼。

”《庄子》:“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褊心之人不怒。

”虚舟,谓空无所系。

唐律多在四句分截,而上下句,自具起承转阖。

如崔颢《行经华阴》诗,上半华阴之景,下半行经有感,“武帝祠前”二句乃承上,“河山北枕”二句乃转下也。

崔署《九日登仙台》诗,上半九日登仙台,下半呈寄刘明府,“三晋云山”二句乃承上,“关门令尹”二句乃转下也。

杜诗格法,类皆如此。

首句“春山”二字一读,次句“伐木丁丁”四字一读,下面“涧道余寒”“石门斜日”皆四字一读,“不贪”“远害”“乘兴”“对君”皆二字一读。

知得句中有读,则意义自易明矣。

高棅曰:七言律诗,又五言之变也,在唐以前,沈君攸七言俪句已肇律体,唐初始专此体,沈宋辈精巧相尚。

开元初,苏张之流盛矣。

盛唐作者不多,而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若崔灏、贾至、王维、岑参,当时各极其妙。

至于李颀、高适,当与并驱,未论先后也。

少陵七言律法,独异诸家,而篇什亦盛,如《秋兴》诸作,前辈谓其大体浑雄富丽,小家数不可仿佛,诚然。

杨士奇曰:律诗始盛于开元、天宝之际,若浑雄深厚,有行云流水之势,冠裳佩玉之风,流出胸次,从容自然,而皆由夫性情之正,不拘于法律,而亦不越乎法律之外。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为诗之圣者,其杜少陵乎。

胡应麟曰:近体莫难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若合璧。

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

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

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

宫商角徵,互合以成声。

思欲深厚有余,而不可失之晦。

情欲缠绵不迫,而不可失之流。

肉不可使胜骨,而骨又不可太露。

辞不可使胜气,而气又不可太扬。

庄严则清庙明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大则泰山乔岳,圆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

迄唐,高、岑明净整齐,所乏远韵。

王、李精华秀朗,时觉小疵。

学者步高、岑之格调,合王、李之风神,加以工部之雄深变幻,七律能事毕矣。

又曰:近体,盛唐至矣,充实辉光,种种备美,所少者曰大曰化耳,故能事必老杜而后极。

杜公诸作,正所谓正中有变,变而能化者。

今其体调之正,规模之大,人所共知。

惟变化二端,勘核未彻。

不知变主格、化主境,格易见,境难窥。

变则标奇越险,不主故常。

化则神动天随,从心所欲。

七言近体诸作,所谓变也,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字中化境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皇簧”,句中化境也。

“昆明池水”、“风急天高”、“老去悲秋”、“霜黄碧梧”,篇中化境也。

又曰: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

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

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模,二也。

开元既往,大历系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王世贞曰:王允宁生平所推伏者独少陵,其所好谈以为独解者七言律。

大要责有照应,有开阖,有关键,有顿挫,其意主比主兴,其法有正插,有倒插。

又曰:七言律,不难于中二联,难于发端及结句耳。

发端,盛唐人无不佳者。

结颇有之,然亦无转入他调及收顿不住之病。

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

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

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

五十六字,如魏明帝凌云台,材木铢两悉配,乃可耳。

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

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

此是法极无迹,人犹能之。

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

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偶对而妙者,皆兴诣而神合气完使之然。

杨士弘曰:七言律难于五言律。

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

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字去不得方是。

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连珠不断方妙。

陆时雍曰:工部七律,蕴藉最深,有余地,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周敬曰:少陵七言律,如八音并奏,清浊高下,种种具陈,真有唐独步也。

然其间半入大历后声调,实开中晚滥觞之窦。

其二之子时相见①,邀人晚兴留②。

霁潭鱣发发③,春草鹿呦呦④。

杜酒偏劳劝⑤,张梨不外求⑥。

前村山路险⑦,归醉每无愁⑧。

(此记张氏留饮之兴也。

曰“时相见”则往来非一度矣。

“邀人”句起中四。

鱼跃鹿鸣,晚时之景。

酌酒削梨,留客之具。

醉归忘险,极尽主人之兴矣。

顾注杜酒、张梨,暗用宾主二姓。

酒本出于杜,故云偏劳劝。

梨自出于张,故云不外求。

)①之子,指张公。

《诗》:“彼其之子。

”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②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

”③别本作济潭,是指济水言。

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则知不在济水傍矣。

以霁对春,正切时景。

《诗》:“鱣鲔发发。

”《齐风·硕人》篇《正义》以鱣为江东黄鱼。

今按霁潭中恐无此大鱼,当依《毛传》作鲤为是。

发发,盛貌。

④谢灵运诗:“萋萋春草繁。

”《诗》,“呦呦鹿鸣”。

苏武诗:“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⑤《急就篇注》:古者仪狄作酒醪,杜康又作秫酒。

魏武帝乐府:“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⑥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

”⑦沈炯诗:“火炬前村发。

”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⑧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

”末句暗用其意。

公《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

《诗》:“醉言归。

”张綎曰:前诗但述隐居孤寂以美张氏,未言相留款曲之情,故次诗尽之。

可见古人作二首者,不徒然也。

鳌按:此两诗非一时之作,玩首句“时”字末句“每”字,可见。

黄常明“诗话”曰:杜诗多用经语,如“车辚辚,马萧萧”、“鱣发发”、“鹿呦呦”,皆浑然严重,如入天陛赤墀,植璧鸣玉,法度森严。

然后人不敢用者,岂非造语肤浅不类耶。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24_1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7854286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