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扬州禅智寺

朝代:作者: 杜牧 体裁: 五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释注释: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杜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

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

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 苔,则行人罕至;

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

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

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汤贵仁)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7893767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