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十八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注释其十八(1)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2)。

时赖好事人,载醪法所惑(3)。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4)。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5)?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6)!

[注释](1)这首诗分别以扬雄和柳下惠自况,一方面说明家贫无酒,幸赖友人馈赠;

另一方面表示闭口不谈国事,以远祸全身。

其中暗寓对国事前途的深忧。

(2)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

嗜(shì试):喜欢,爱好。

(3)时:常常。

赖:依赖,依靠。

好(hào 浩)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载醪(láo 牢):带着酒。

祛(qǖ区)所惑:解除疑惑问题。

《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

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4)是谘(zī资):凡是所询问的。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

塞:充实,充满。

(5)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

’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6)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失:过失,失误。

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译文扬雄生性好饮酒,无奈家贫无处得。

幸赖一些勤学者,时常携酒来求学。

酒杯斟酒即饮尽,有问必答解疑惑。

有时沉默不肯言,岂非国事不敢说?

仁者行身细思量,进退出处何尝错!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529454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