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护骢行

朝代:作者: 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注释按:高仙芝平少勃律,在天宝六载。

是年,大食诸部七十二国皆降附。

八载,入朝,诗云“飘飘远自流沙至”,又云“长安健儿不敢骑”,正其时也。

九载,仙芝讨石国,俘其王以献,则知次年又往边疆矣。

此诗当是天宝八载所作。

黄云七载,梁云十一载,皆非。

《汉书·郑吉传》:吉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

都护之置,自吉始焉。

注:并护南北二道,故谓之都。

安西都护胡青骢①,声价歘然来向东②。

此马临阵久无敌③,与人一心成大功④。

(此言骢马在边,而有功行阵。

)①《旧唐书》:贞观十七年,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

显庆三年,移治龟兹国城。

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都护府隶焉。

《隋书》:西域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至冬冰合,尝得波斯马放入海,因生骢马,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马。

胡青骢,犹《淮南子》所云胡骏马。

古诗:“踯躅青骢马。

”《广韵》:“骢,马青白色。

”②《赭白马赋》:“声价隆振。

”又:“歘耸擢以惊。

”注:“歘,忽也。

”汉《天马歌》:“天马来,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③戴暠诗:“刀环临阵鸣。

”《史记》:项王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向无敌。

”④《国语》:“戮力一心。

”《大戴礼》:“均马力,齐马心。

”应德琏《悯骥赋》:“展心力于知己兮。

”《史记》: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①,飘飘远自流沙至②。

雄姿未受伏枥恩③,猛气犹思战场利④。

(此言骢马在厩,而不忘战伐。

)①《赭白马赋》:“愿终惠养,荫本枝兮。

”②曹植诗:“飘飘随长风。

”《元和郡县志》:居延泽,在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即古流沙。

《天马歌》:“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

”③《赭白马赋》:“弭雄姿以奉引。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

”注:“伏枥,谓伏槽枥而秣之。

”④《西征赋》:“何猛气之咆勃。

”《战国策》:张仪曰:“魏之地势,固战场也。

”婉促蹄高如踣铁①,交河几蹴曾冰裂②。

五花散作云满身③,万里方音汗流血④。

(此言其形相、精力之出群。

上云流沙,此云交河,正见来自远地也。

)①《南都赋》:“马踠余足。

”《相马经》:“马踠欲促,促则健,蹄欲高,高耐险峻。

”《齐民要术》:“马踠欲促而大,其间才容靽,蹄欲得厚二三寸,硬如石。

”踣,踏也。

邵注“踣铁,言马蹄之坚。

”②《元和郡县志》:贞观四年,于汉车师前王地置交河县,取界内交河为名。

交河源出县北天山,分流城下。

《一统志》:今为西番火州地。

王洙注唐安西去交河七十里。

顾野王诗:“交河冰未坚。

”赵曰:东方朔《神异记》曰: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

诗言交河有层积之冰,马几度蹴踏之而破裂也。

旧引颜赋“经玄蹄而雹散,历素皮而冰裂”,非是。

盖赋谓骑射耳。

玄蹄、素皮,皆射帖名,而雹散、冰裂,皆射帖声,与马踏冰裂之义无涉。

③《名画录》:开元内厩,有飞黄、照夜、浮云、五花之乘。

丹元子《步天歌》:“五个花文王良星。

”《李白集注》:“五花,马毛色也。

”又郭若虚云:五花者,剪鬃为瓣,或三花,或五花。

白乐天诗“马鬣剪三花”,此另一说。

④《天马歌》:“经万里兮归有德。

”《汉书》:李广利获汗血马来。

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小孔中出,如血。

赵曰:“汗血之姿,非万里无以见。

”长安壮儿不敢骑①,走过掣电倾城知②。

青丝络头为君老③,何由却出横门道④。

(末用感慨作结,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意。

此章四段,各四句。

)①郑氏曰:长安,古雍州地,汉始都此。

②崔豹《古今注》:“秦始皇有七马,一曰追电。

”《隋书》:“长孙晟为总管,突厥畏之,见其赤马称为闪电。

”赵注:“此言马行如电,举国皆知耳。

”旧引傅玄诗“童女掣电策,童男挽雷车”,非其义。

孙楚诗:“倾城远追送”。

注:“倾,犹尽也。

”③古乐府:“青丝缠马尾,黄金络马头。

”④《汉·西域传》:“百官送至横门外”。

《三辅黄图》:“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其外有桥,曰横桥。

”程大昌《雍录》:“自横门渡渭而西,即是趋西域之路。

”远注出横门道,言欲驰驱于战场。

张綖曰:凡诗人题咏,必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

此诗“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如此状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

若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曾敢潜忘秣饲恩。

”乃乞儿语也。

王嗣奭曰:“与人一心成大功”,此盛赞马德,即所谓“其堪托死生”也。

下文猛气思战场,万里看流血,壮儿不敢骑,却出横门道,节节俱蒙此意,写得雄骏绝伦,“语不惊人死不休”,洵足空前绝后矣。

胡应麟曰:七言古诗,概曰歌行。

余漫考之,歌之名义,由来远矣。

《南风》、《击壤》兴于三代之前,《易水》、《越人》作于七雄之世,而篇什之盛,无如《骚》之《九歌》,皆七古所始也。

汉则《安世》、《房中》、《郊祀》、《鼓吹》,咸系歌名,并登乐府。

或四言,上规风雅,或杂调,下仿《离骚》,名义虽同,体裁则异。

孝武以还,乐府大演,《陇西》、《豫章》、《长安》、《京洛》、《东西门行》等,不可胜数,而行之名,于是著焉。

较之歌曲,名虽小异,体实大同。

至长、短、燕、鞠诸篇,合而一之,不复分别,又总而目之曰相和等歌。

则知歌者,曲调之总名,原于上古。

行者,歌中之一体,创自汉人,明矣。

又曰:今人例以七言长短句为歌行,汉魏殊不尔也。

诸歌行,有三言者,《郊祀歌》、《董逃行》之类;

四言者,《安世歌》、《善哉行》之类;

五言者,《长歌行》之类;

六言者,《上留田》、《妾薄命》之类。

纯用七字而无杂言,全取平声而无仄韵,则《柏梁》始之,《燕歌》、《白纻》皆此体。

自唐人以七言长短为歌行,余皆别类乐府矣。

又曰:歌行,兆自《大风》、《垓下》,《四愁》、《燕歌》而后,六代寥寥,至唐大畅。

王、杨四子,婉转流丽,李、杜二家,逸宕纵横。

又曰: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电,凄风急雨,歌也。

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

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又曰:李、杜歌行,扩汉、魏而大之,而古质不及。

卢、骆歌行衍齐梁而畅之,而富丽有余。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6_1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682793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