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朝代:作者: 党怀英 体裁:

云步凌波小凤钩。

年年星汉踏清秋。

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

不应也作可怜愁。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注释注释:作者借诵古老的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脱俗超凡的广阔胸怀。

“云步凌波”是典故。

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了洛神的轻盈飘逸 。

作者借洛喻美,一幅美人出行的画卷令人注目。

是仕女游春吗?

否!

“年年星汉”写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织女一样,一年一度与心上人在“七夕”相聚。

“清秋”点明周围环境之幽静,“踏”,践约的意思。

这里,词人虽未正面描写织女的美貌,但仍会令读者意会到女子的绝世丰神,飘飘若仙的身影,对情人的脉脉深情。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在我国流传极广,妇孺皆知。

南朝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中写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机杼劳逸,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纟任 。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在汉代已经有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使其夫妇相会的说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

周处《风土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枉于庭 ,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

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 、织女 。

言此二星当会,⋯⋯见者便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 。

”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这一天祈祷,所有愿望会得到满足,因此 ,妇女在夜间向织女乞巧(乞求灵巧),七夕被称为乞巧日 ,七月被称为巧月 。

富贵人家往往在庭院中搭结彩楼,称为乞巧楼。

词人在第三、四句中用“只缘”“底用 ”对世俗之见给予了否定 。

他认为:织女与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见,根源是她的“巧极”。

即因为心灵手巧织出了锦锻才嫁给了牛郎 ,结婚后‘废织’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 。

因此 ,人间的妇女们何必向织女去乞“巧”呢?

更没必要劳民伤财地建楼搭棚乞求了。

“天外事 ,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抒写了词人的感概、是继“只缘”“底用”之后的进一步表述。

“悠悠”是个多义词,在此作“遥远”解 。

“两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间”连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词人明确地指出人间天上悠悠远隔,织女之巧 ,人间的必乞取 ;

对天外的织女牛郎双星的“稀相见”更没必要同情和为他们忧愁。

接下来作者直抒胸怀:天上双星长相思、难相聚,虽凄凉寂寞但天外人间两悠悠,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又怎么管得了呢?

我且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吧。

“开帘放入窥窗月”句化用了苏轼《洞仙歌》中“ 缍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词贵创意。

词人“开帘”“放入”均写出其主动积极,此时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许多情致。

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本词末两句说 :“潇洒疏俊极矣。

尤妙在上句“窥窗”二字。

窥窗之月,先已有情。

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

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不同矫揉钩致,石堕尖纤之失。

”非常中肯。

在写作上,作者绘景抒情极具匠心。

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齿如编贝等词语直指容颜。

本词却仅以“云步”、“凤钩”写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弱小,正是从侧面烘托,别具只眼。

本词的另一特点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人在观察、体验和摄取周围景物时,是以其独特视角,深怀情感进行的。

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二句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815394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