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经胡城县

朝代:作者: 杜荀鹤 体裁: 七绝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释注释:胡城,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朱绂(fú),即緋袍,红色官服。

按唐代制度,五品官服浅緋,四品官服深緋,一般县令只有六、七品。

胡城县令却以“县民无口不冤声”的“政绩”身加朱绂,这红袍实际上是老百姓的鲜血染成。

这是一首揭露黑暗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

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

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天地。

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

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

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

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

“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

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

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又都是读者迫切需要知道的,这就造成了悬念。

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

那读者迫切需要知道、但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

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呢?

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读者的心怎能不为之震动?

(霍松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178835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