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寄夫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释注释: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
“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
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诗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
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
然而,她犹疑了。
怎么画呢?
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
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
“宝镜”为什么“寒”?
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呢?
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呢?
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翠,而今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
“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
“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今日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
“颜索寞”,明显易见;
“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
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
《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
”当是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
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
“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
“浑”,全也。
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
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
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
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
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很出色的。
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
(邓光礼)出处全唐诗:卷799-3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213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