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望晴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注释注释: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
一时风声紧,雨意浓。
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农谚。
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
“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
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一年收成。
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
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
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
“为问西风早晚回?
”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
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
“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
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
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
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此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
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诗潜在含义是很深的。
由于七绝体小,意象须集中,须使人窥斑见豹。
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
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
读者却不难感到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就在不言之中。
(周啸天)出处全唐诗:卷471-28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219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