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注释此至德二载,寒食时,公在长安作也。
《杜臆》:诗题不云寒食对月,而云一百五日,盖公以去年冬至,弃妻出门,今计其日,见离家已久也。
《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注: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
无家对寒食①,有泪如金波②。
斫却月中桂③,清光应更多④。
仳离放红蕊⑤,想像颦青蛾⑥。
牛女漫愁思⑦,秋期犹渡河⑧。
此章对月思家而作。
黄生注前半,写思家之意,然无家二字,已暗埋五六。
后半,写家人之情,然牛女二字,又彼此双绾。
此诗,人惊其出语之奇,不知其布局之整。
又曰:仳离照无家,放蕊照寒食,颦蛾照有泪,牛女又照青蛾,即月下所见者。
斫桂光多,欲借此以豁愁怀。
牛女渡河,豫言聚首有期。
是年克复西京,果在深秋之候。
)①《诗》:“乐子之无家。
”《丹铅录》:季春火将王,又已属火,故禁火而使寒食,俗传为子推而然,非也。
又见《周礼·司烜氏》。
②月映波中,如金光闪烁,故云金波。
此借波字说泪。
汉《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③申涵光曰:“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似俗传汪神童诗。
虞喜《安无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
《西阳杂俎》: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何氏语林》:徐稚年七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使月中无物,当极明耶?
”④梁简文帝诗:“明月吐清光。
”⑤《诗》:“有女仳离,啜其泣矣。
”仳离,别离也。
仳离二字略读,言当此仳离而红蕊自放也。
对蕊颦眉,犹云“感时花溅泪”。
朱注却以蕊指月桂,蛾指嫦娥,不切。
陆机诗:“软颜收红蕊。
”⑥《楚辞》:“思故旧以想像。
”颦,蹙眉也。
公诗“烛灭眉颦”可证。
张伯英《与朱宽书》:“西施心疼,捧心颦眉。
”《诗》:“臻首蛾眉。
”注:“蚕蛾之眉,细而长曲。
”宋南平王诗:“佳人举袖耀青蛾。
”⑦《世说》: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则渡河而会。
《齐谐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
”弟问:“何事渡河?
”曰:“织女暂诣牵牛。
”秦嘉诗:“愁思难为数。
”⑧《诗》:“秋以为期。
”《梦溪笔谈》:此诗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体。
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罗大经曰:太白诗:“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子美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杨诚斋云:东坡诗:“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亦此类也。
此诗一二对起,三四散承,用偷春格也,初唐人常有之。
卢照邻《关山月》诗:“塞垣通碣石,卤障逐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轴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宋之问《晚泊湘江》诗:“五岭栖迟地,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鵩南转,心依雁北还。
惟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宋诗上四言景,下四言情,兼参双扇格矣。
杜诗又云:“入河蟾不没,捣药免长生。
”月桂、蟾兔,前注各有征引。
《随笔》云:《西阳杂俎·天咫篇》载月星神异数事,其命名之义,取《国语》楚灵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之说。
其记月中蟾桂,引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
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
空处,水影也。
坡公《鉴空阁》诗:“月明本自明,无心孰为境。
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
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
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
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
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
”正用此说。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24_6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4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