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注释注释:枫岸纷纷落叶多, 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近远, 白云明月吊湘娥。
贾至“尝以事谪守巴陵(今湖南岳阳),与李白相遇,日酣杯酒”(辛文房《唐才子传》)。
在一个深秋晚上,他和李白、裴九驾轻舟同游巴陵胜景──洞庭湖,扑入眼帘的是一片萧瑟的秋景:“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湖岸边一带枫树,红叶纷纷飘落。
“一叶落而知秋”,这里“纷纷落叶多”,落的又是耐霜的枫叶,可见秋风之紧,秋意之浓。
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
起首两句,以悠扬的音韵,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气象:秋风萧萧,红叶纷飞,波浪滔滔,横无际涯,景色幽深迷人。
三位友人泛舟湖上,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
这是多么自由惬意,无拘无束啊!
“乘兴轻舟无近远”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的性格。
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天宇清朗,不禁遐想联翩。
浩渺的洞庭湖和碧透的湘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凄恻动人的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
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
二妃对舜无限忠贞之情引起贾至的同情与凭吊,自己忠而遭贬,君门路断,和湘娥的悲剧命运不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吗?
于是诗人把湘娥引为同调。
“白云明月吊湘娥”,在天空湖面一片清明的天地,诗人遥望皎洁的白云,晶莹的明月,怀着幽幽情思凭吊湘娥。
氛围静谧幽雅,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感伤情绪。
“白云明月”,多么纯洁光明的形象!
它象征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
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一句上,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歌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而寓意长。
全诗形象明朗,色彩鲜亮,章韵高亢,声调昂扬,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苍凉的情绪,可谓声情并茂。
前人谓贾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这一评论相当中肯。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正是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何国治)出处全唐诗:卷235_3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662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