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二首

朝代:作者: 李商隐 体裁: 七绝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注释注释: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

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议论附丽于形象。

既是咏史,便离不开议论。

然而好的诗篇总是以具体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训读者。

议论不脱离生动的形象,是这两首诗共同的优点。

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

“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

“荆棘”句引典照应国亡之意。

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

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

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属老生常谈。

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

第三句描绘冯淑妃(“小怜”即其名)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司马相如),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

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

公元五七七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

此句又与“荆棘”映带。

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

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

“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

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通过特殊表现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

“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

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

“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

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

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

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

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

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

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

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

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

帝将返,淑妃更请杀一围,从之。

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

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淫昏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

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

在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对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对象的特点更强调突出,引人注目,从而获得含蓄有力的表现效果,是这两首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第一首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对比色彩强烈,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单从“小怜玉体横陈”的画面,也可见高纬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个关系危急存亡的“周归入晋阳”的画面组接,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就会显得十分平庸,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

第二首三、四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

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

一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

两种画面对照出现,令旁观者为之心寒,从而有力地表明当事者处境的可笑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

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

(周啸天-------------------------------------------△吴越春秋。

夫差听谗。

子胥垂涕曰。

以曲为直。

舍谗攻忠。

将灭吴国。

城郭丘墟。

殿生荆棘。

北齐书。

后主冯淑妃。

名小怜。

大穆后从婢也。

穆后爱衰。

以五月五日进之。

号曰续命。

慧黠。

能弹琵琶。

工歌舞。

后主惑之。

愿得生死一处。

宋玉讽赋。

主人之女为臣歌曰。

内怵惕兮徂玉床。

横自陈兮君之旁。

释德洪楞严合论。

引司马相如好色赋曰。

花容自献。

玉体横陈。

今此赋不传。

或出假托。

北齐书。

武平七年十二月。

周武帝来救晋州。

齐师大败。

帝弃军先还。

留安德王延宗等守晋阳。

帝走入邺。

辛酉。

延宗与周师战。

大败。

为周师所虏。

北齐书。

周师取平阳。

帝猎于二堆。

晋州告急。

帝将还。

淑妃请更杀一围。

从之。

-----------朱鹤龄(清)《李义山诗集注》----------- 出处全唐诗卷539_24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876635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