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诗

朝代:作者: 韩愈 体裁: 五古

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

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

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

横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

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

孤撑有巉绝,海浴褰鹏噣。

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

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

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

秋霜喜刻轹,磔卓立癯瘦。

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

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

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

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

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戊。

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

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

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

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

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

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前寻径杜墅,岔蔽毕原陋。

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行行将遂穷,岭陆烦互走。

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

巨灵与夸蛾,远贾期必售。

还疑造物意,固护蓄精祐。

力虽能排斡,雷电怯呵诟。

攀缘脱手足,蹭蹬抵积甃。

茫如试矫首,堛塞生怐愗。

威容丧萧爽,近新迷远旧。

拘官计日月,欲进不可又。

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

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

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

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

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

初从蓝田入,顾盻劳颈脰。

时天晦大雪,泪目苦矇瞀。

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

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

苍黄忘遐睎,所瞩才左右。

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

专心忆平道,脱险逾避臭。

昨来逢清霁,宿愿忻始副。

峥嵘跻冢顶,倏闪杂鼯鼬。

前低划开阔,烂漫堆众皱。

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

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凑。

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或乱若抽笋,或嵲若注灸。

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

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

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

或如贲育伦,赌胜勇前购。

先强势已出,后钝嗔G 譳。

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

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

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又如游九原,坟墓包椁柩。

或累若盆罂,或揭若è豆。

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

或蜿若藏龙,或翼若搏鹫。

或齐若友朋,或随若先后。

或迸若流落,或顾若宿留。

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

或俨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或屹若战阵,或围若蒐狩。

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

或如火熹焰,或若气饙馏。

或行而不辍,或遗而不收。

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

或赤若秃鬝,或熏若柴槱。

或如龟拆兆,或若卦分繇。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

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

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

誾誾树墙垣,巘巘驾库厩。

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敷敷花披萼,J J 屋摧霤。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大哉立天地,经纪肖营腠。

厥初孰开张,黾勉谁劝侑。

创兹朴而巧,戮力忍劳疚。

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咒。

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尝闻于祠官,芬苾降歆嗅。

斐然作歌诗,惟用赞报酭。

注释注释: ① 朱熹云:“或只作‘南山一首’无‘诗’字。

”钱仲联云:“《诗·召南》毛传:‘南山,周南山也。

’又《秦风》毛传:‘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

’《初学记》:‘刘向《五经要义》曰:终南山,长安南山也。

一名太一。

潘岳《关中记》曰: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武功县东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

’张衡《西京赋》:‘于前则终南、太一。

’薛综注:‘终南、太一,二名也。

’李善注:‘终南,南山之总名。

太一,一山之别号耳。

’《括地志》:‘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秦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

’《雍录》:‘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眉、鄠、长安、万年,相去六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按:山既绵长若此,合之则一山,分之则有数名也,随所在而异耳。

”樊汝霖云:“凡百有二韵,元和初自江陵法曹召为国子博士作。

”方世举云:“诗中云‘前年遭谴谪’,又云‘昨来逢清霁’,则此诗作于阳山召还之后。

”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诗云‘昨来逢清霁’,谓六月召拜国子博士时,于‘朱维方烧日’二语见之。

” 徐震《南山诗评释》:“自江陵召为国子博士在六月,此诗当是到京后作,盖作于秋初。

‘朱维方烧日’二语,乃言山之大耳,非言此次登山之时也,不得引以为证。

又案:公作此诗时,年三十有九。

” 2 孙汝听云:“囿,园圃。

言群山聚此。

”王元启云:“囿者,禽兽草木所聚。

终南为群山所聚,故亦目之为囿。

” 3 朱熹云:“方(崧卿)云:‘《史记》春申君《上秦昭王书》:‘王之地,一经两海。

’《太康地记》曰:‘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

’今按:此与《史记》但皆极言其广耳,不必曲引塞外之说也。

”何焯云:“胡三省云:‘东西为经,两海,东海、西海也。

谓自东至西,一为秦所有。

’”徐震《评释》:“《史记·张仪传》:‘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

’《索隐》:‘西海为蜀川也。

’《汉书·东方朔传》:‘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

’颜注:‘言关中山川物产饶富,是以谓之陆海也。

’‘东西两际海’,谓南山东际有陆海,西际有西海也。

西际实未极蜀川,诗赋语多夸侈,往往如此。

”钱仲联云:“‘东西两际海’,犹司马相如赋《上林》而曰‘左苍梧,右西极’也,不必凿求。

” 4 方世举云:“《汉书·艺文志》:‘《山海经》十三篇。

’《隋书·经籍志》:‘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故亦在焉。

班固因之作《地理志》。

’” 5 文谠云:“言山经地图去世愈远,非亲受于昔人,今睹则茫然暗昧不可详悉。

”方世举云:“《南史·顾宪之传》:‘虽复茫昧难征,要若非妄。

’” 6 方世举云:“《淮南·俶真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

’”张相云:“团,犹云估量也,猜度也。

言欲为约估之辞而挈其大纲。

” 7 朱熹云:“‘挂一念’,或作‘一念挂’,非是。

”孙汝听云:“《山经》地志,既茫昧不详,欲团集其辞而试挈提之,又恐挂一漏万也。

” 8 魏本引《补注》:“觏,见也。

《诗》:‘亦既觏止。

’言姑叙其径行觏见者尔。

”徐震《评释》:“以上言作诗之缘起。

” 9 朱熹云:“‘尝’,方作‘常’。

”徐震《评释》:“《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

’此句言升高丘以望南山。

”朱彝尊云:“泛就远望说起。

” 10 徐震《评释》:“《诗·小雅·无羊》:‘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毛传:‘聚其角而息,戢戢然。

’《释文》:‘濈,亦作戢。

’此句谓众峰凑聚,戢戢然也。

” 11 魏本引《补注》:“公《秋怀》诗云:‘南山见高棱。

’” 12 孙汝听云:“缕,丝脉也。

言众山之状相错如绣。

”徐震《评释》:“此谓山脉缕缕,碎分如绣。

”朱彝尊云:“鍊语工妙。

” 13 朱熹云:“‘澒洞’,或作‘鸿洞’。

方云:《淮南子》:‘澒蒙鸿洞。

’王褒《箫赋》、扬雄《羽猎赋》,所用皆同。

唐人始兼用之。

杜诗:‘鸿洞半炎方’、‘澒洞不可掇’是也。

”孙汝听云:“蒸出为岚。

岚,山气。

澒洞,相浑合之状。

”方世举云:“贾谊《旱云赋》:‘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

’则西汉已有此语,非自唐人也。

” 14 方世举云:“《左传》:‘表里山河。

’” 15 祝充云:“簸,扬米也。

《诗》:‘不可以簸扬。

’”方世举云:“张衡《西京赋》:‘荡川渎,簸林薄。

’” 16 文谠云:“融液,亦山之气。

郭景纯《江赋》云:‘云雾之所蒸液。

’”案:《说文·火部》云:“煦,蒸也。

一曰赤貌;

一曰温润也。

”此处指山气温润之貌。

17 樊汝霖云:“《说文》:‘岫,山穴也。

’”徐震《评释》:“《尔雅·释山》:‘山有穴为岫。

’” 18 朱熹云:“‘空’,或作‘宇’。

”孙汝听云:“言远山横如修眉也。

”韩醇云:“《选·洛神赋》:‘修眉联娟。

’注:‘修,长也。

’《西京杂记》:‘文君佼好,眉色如望远山。

’”魏本引《补注》:“《赵飞燕外传》云:‘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

’合德,飞燕妹名。

” 19 祝充云:“巉,峻貌。

绝,岩险也。

杜诗:‘巉绝华岳赤。

’”魏本引《补注》:“《南史》刘孝标《广绝交论》:‘太行孟门,岂云巉绝。

’” 20 祝充云:“噣,鸟口也。

《史记》:‘中行人面鸟噣。

’”文谠云:“言险绝之处有孤峰撑起,如海鸟之举噣也。

《史记·楚世家》:‘射噣鸟于东海。

’鹏,海鸟也。

”徐震《评释》:“潘岳《射雉赋》:‘褰微罟以长眺。

’徐爰注:‘褰,开也。

’《说文》:‘噣,喙也。

’此二句言山或桀起特立,拔地凌霄,或双峰对峙,如鹏开喙。

”魏本引《补注》:“已上总叙南山大概。

”何焯云:“刻画奇秀。

” 21 祝充云:“沮洳,陷湿地。

《诗》:‘彼汾沮洳。

’”文谠云:“春阳、夏炎、秋霜、冬雪,皆言山色随时而变,下各咏其意。

沮洳,渐湿也。

”方世举云:“《诗·七月》:‘春日载阳。

’” 22 朱熹云:“‘深吐’,或作‘吐深’。

”文谠云:“濯濯,言如洗濯然。

《晋书》:‘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徐震《评释》:“《诗·崧高》:‘钩膺濯濯。

’毛传:‘濯濯,光明貌。

’” 23 钱仲联云:“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

’”魏怀忠云:“嵂崒,山峻也。

” 24 祝充云:“软,柔也。

《礼记》:‘天子饮酎用礼乐。

’注:‘酎之言醇也,谓重酿之酒也。

’”方世举云:“《汉书·尹赏传》:‘一坐软弱,不胜任免。

’” 25 孙汝听云:“言草木茂盛,埋覆众山也。

” 26 祝充云:“歊,热气。

《说文》:‘歊歊,气出貌。

’‘歔,欷也。

’”孙汝听云:“言山谷鸣吼如神灵也。

” 27 韩醇云:“《选》左太冲《招隐诗》:‘喦穴无结构。

’”案:李善注云:“结构,谓交结构架也。

” 28 朱熹云:“‘轹’,或作‘铄’。

方云:《史记·酷吏传》:‘刻轹宗室。

’”徐震《评释》:“《汉书》颜注云:‘轹,谓陵践也。

’” 29 祝充云:“磔,裂也。

癯,瘠也。

”文谠云:“秋冬则山泽藏气,磔然而立,有似人体之癯瘦也。

”孙汝听云:“言草木皆落,山卓然独立也。

” 30 文谠云:“参差,不齐也。

《西京赋》曰:‘岗峦参差。

’”方世举云:“马融《长笛赋》:‘密栉叠重。

’” 31 文谠云:“宇宙,天地也。

”徐震《评释》:“刚有肃义。

耿者,光也。

光与清朗之义相因,刚耿云者,犹言清肃也。

” 32 徐震《韩集诠订》云:“《楚辞·怀沙》:‘孔静幽默。

’《史记》‘默’作‘墨’。

韩以‘幽墨’为‘幽默’,依《史记》之文。

”案:《史记》集解引王逸云:“孔,甚也。

墨,无声也。

”《正义》云:“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眴;

野甚清净,叹无人声。

” 33 朱熹云:“‘雪’,或作‘路’。

”文谠云:“《尔雅》曰:‘金谓之镂。

玉为之琢。

’言冰雪屈曲自为琢镂之形,如白玉然。

” 34 朱熹云:“‘危’,或作‘峗’。

”文谠云:‘曦,日光也。

” 35 朱熹云:“‘恒’,或作‘亘’。

”方世举云:“《汉书·西域传》:‘广袤三百里。

’《说文》:‘南北曰袤,东西曰广。

’” 36 魏本引《补注》:“已上叙四时变态。

”朱彝尊云:“南山当咸京面前,日日望见,故备覩四时态状。

”徐震《评释》:“以上言瞻望所见也。

中分两层,自‘尝升崇丘望’至‘海浴褰鹏噣’为一层,总述所见之大概。

自‘春阳潜沮洳’至‘顷知异状候’,分述四时所见之不同。

‘明昏’二句,总括四时言之,作一收束。

” 37 文谠云:“《水经》云:武功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

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山下军行,不得鼓角。

以其辄致雷雨故也。

” 38 祝充云:“《左氏》:‘僖子使助远氏之簉。

’注:‘簉,副倅也。

’”文谠云:“言太白山在京城西南,最为雄桀,众山莫能齐也。

嵇叔夜《琴赋》云:‘承间簉乏。

’”徐震《评释》:“此二句言太白崛起西南,旁无高山堪为副贰。

” 39 孙汝听云:“太白为帝都藩垣,唐土德,太白在西南坤位,故云‘配德运’。

” 40 徐震《评释》:“此句之义,由来注家皆曰‘丁戊亦谓西南’。

此言殊不分明。

震谓丁为南,戊乃中也。

谓终南自太白分来,据秦岭之中,帝都之南,故曰‘分宅占丁戊’耳。

秦岭西为太白,中为终南,东为华山,韩公意谓太白乃秦岭之首,故歌颂终南,不可遗之耳。

” 41 朱熹云:“‘坤’,或作‘地’。

”王元启云:“(逍遥,)旧注:谷名。

按:下与‘诋讦’为偶,不应解作谷名。

”方世举云:“扬雄《蜀都赋》:‘下按地纪,则坤宫奠位。

’班固《西都赋》:‘据坤灵之正位。

’” 42 孙汝听云:“言太白非特占西南坤位而已,又侵及东北乾位,故云‘陷乾窦’也。

”方成珪云:“‘东北’,当从王本作‘西北’。

乾,西北之卦也,见《说卦》。

若东北则艮位,非乾位矣。

”方世举云:“蒋云:‘逍遥、诋讦,或云谷名。

’按:逍遥谓谷,诚为有之,韦琼之所居也。

诋讦无此谷名。

此四字不过形容越字陷字耳。

’诋讦,犹凌犯也。

”徐震《评释》:“蒋之翘述魏注耳,其义当从方世举说。

”姚范云:“诋讦,同抵揭。

” 43 蒋抱玄云:“《诗》:‘战战兢兢。

’”案:毛传云:“战战,恐也。

兢兢,戒也。

” 44 方世举云:“陶潜诗:‘山中晓霜露,风气亦先寒。

’”徐震《评释》:“《广雅·释诂一》:‘校,度也。

’校即较也,引申校度之义,则为争竞。

搜漱皆取声。

《广雅·释训》:‘飕飕,风也。

’搜漱,犹飕飕矣。

” 45 方世举云:“《释名》:‘霰,’冰雪相博如星而散也。

”钱仲联云:“《水经注》:‘杜彦达云:太白山冬夏积雪,望之浩然。

”祝充云:“糅,即谓杂糅。

《仪礼》:‘无物则以白羽与朱羽糅。

’”徐震《评释》:“朱维,南方也。

阴,北方也。

《谷梁传》:‘山南为阳,水北为阴。

’此言山南日光正盛,山北飞霰交下矣。

‘空虚’二句,形太白之高,此二句形其大也。

以上颂太白之高大,以终南发脉于太白也。

” 46 孙汝听云:“昆明池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汉武元狩二年作,以习水战。

” 47 方世举云:“《广雅·释诂》:‘绵联,牵连也。

’”蒋抱玄云:“《西京赋》:‘绕垣绵联,四百余里。

’” 48 徐震《评释》:“言山影倒侧映池水中,为池所限,故曰困也。

” 49 方世举云:“《释名》:‘风吹水波成文曰澜。

’澜,连也,波体转流相及连也。

’” 50 朱熹云:“‘躁’,或作‘蹂’。

”徐震《评释》:“《广韵》:‘猱,猴也。

’‘狖,兽名,似猿。

’” 51 徐震《评释》:“俯视水波动荡,山影若将破碎,仰视山形,乃喜其未倾也。

” 52 朱熹云:“‘径,’或作‘经’。

方云:‘径’当如‘夜径泽中’之‘径’。

‘杜’,或作‘社’,非是。

”孙汝听云:“杜墅,即杜陵也。

本周之杜伯国,在长安万年县东南。

”徐震《评释》:“自昆明池东北行至杜墅,由此登山也。

” 53 朱熹云:“‘坌’,或作‘忿’。

”孙汝听云:“毕原,周文、武葬处,在今咸阳县西北。

或曰文王子封于毕,此其地也。

”方世举云:“《广雅·释诂》:‘坌,尘也。

蔽,隐也。

’”徐震《评释》:“此二句谓已至杜墅,毕原为坌尘所蔽,不可见矣。

陋者言其卑小。

” 54 朱彝尊云:“始抵南山。

” 55 魏本引《补注》:“谢惠连诗:‘行行道转远。

’又《古诗》:‘行行重行行。

’”文谠云:“穷,极也。

” 56 徐震《评释》:“《楚辞·九歌》:‘巡陆夷之曲衍兮。

’王逸注:‘大阜曰陆。

’互者,《汉书·刘向传》:‘宗族磐互。

’注:‘字或作牙 。

谓若犬牙相交入之意也。

走者,《释名》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

’《释名》:‘烦,繁也。

’行行二句,谓岭陆繁然交会,若无路可由也。

朱彝尊云:‘将遂穷则尚未至顶。

’按:朱以穷为穷其巅,非是,二句自言山路将穷耳。

” 57 蒋抱玄云:“刘歆《遂初赋》:‘地坼裂而愤急兮。

’” 58 朱熹云:“‘蛾’,或作‘娥’。

方云:考《列子》当作‘蛾’。

”徐震《评释》:“张衡《西京赋》曰:‘巨灵赑,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

’薛综注:‘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踏离其下,中分为二。

’《列子·汤问篇》:‘北山愚公欲平太行、王屋二山,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东无陇断矣。

’” 59 朱熹云:“‘贾’,或作‘雇’。

”祝充云:“售,卖物出手。

《诗》:‘贾用不售。

’”李黼平云:“此盖言平日欲登此山,见岭陆互走,思坼裂之也。

得此数韵顿折极好,与少陵‘吾欲铲叠嶂’意同。

‘远贾’句用《世说》‘未闻巢、由买山而隐’语也。

”徐震《评释》:“李说非也,谓平日欲登此山尤误。

此明谓当前所见,何云平日邪?

”程学恂云:“宥、售等韵,似乎强押。

然中有妙趣,非习于游山者不知也。

” 60 蒋抱玄云:“《庄子》:‘造物者将以予为此区区也。

’” 61 钱仲联云:“《礼记》:‘毋固获。

’郑玄注:‘欲专之曰固,争取曰获。

’陆德明《释文》:‘获,一音护。

’马融《长笛赋》:‘或乃聊虑固护。

’李善注:‘精心专一之貌。

’” 62 方世举云:“《广雅·释诂》:‘排,推也。

’”祝充云:“斡,转也。

” 63 祝充云:“诟,怒也,耻也,骂也。

《礼记》:‘以儒相诟病。

’”沈钦韩云:“雷电以上八句,言思破其拥掩,有巨灵之劈华,夸蛾之移山大力,所必售也。

然天欲固护之,人力虽胜,终怯雷电也。

”徐震《评释》:“沈说非也,谓思破拥掩,则亦与李说同谓是想像之辞。

不知此八句皆言山形,乃实境也。

盖当岭陆互走,路若将穷矣,山忽开豁,若有勃然思坼裂之者,如巨灵、夸蛾欲贾耀其威神也。

山势如此,疑将分矣,然天意又似不欲其离,所以开而复合也。

‘固护蓄精祐’,谓积集神力以固护之。

‘雷电怯呵诟’,谓巨灵、夸蛾犹怯雷电之呵诟也。

”朱彝尊云:“如此说大话,亦未见佳,以无所取义。

若龟山蔽鲁,便有味。

”徐震《评释》:“‘勃然思坼裂’一段,与‘因缘窥其湫’一段相接,以形容险怪之状,与摹写幽靓之境,交映成趣。

”“朱氏以‘勃然思坼裂’为出于想像,不知韩公乃形容山势开合之实景,宜乎不识其奇妙矣。

” 64 “缘”,或作“辕”。

65 顾嗣立云:“《选·海赋》:‘蹭蹬穷波’。

”徐震《评释》:“蹭蹬,《说文·新附字》云:‘失道也。

’甃,《说文》云:‘井壁也。

’《广韵》:‘音皱。

’此以积甃形容深谷。

此二句言山势既开而复合,攀缘上登,手足欲脱,既不得上,乃失道而下,至于谷中。

” 66 魏本引《补注》:“茫如,即茫然也。

”方世举云:“张衡《思玄赋》:‘仰矫首以遥望兮,魂怅惘而无畴。

’” 67 祝充云:“堛,土块。

《尔雅》云:‘块,堛也。

‘塞,填塞。

怐愗,愚也。

《楚辞》宋玉《九辩》云:‘直怐愗而自苦。

’”宗传璧云:“堛,旧注作土块解,这里就讲不通了。

有人疑作‘偪’。

偪,迫促之意。

”钱仲联云:“‘堛塞’,亦作畐塞,唐人恒言。

畐亦作愊,谓气愤满郁结也。

”徐震《评释》:“此二句言在深谷之中,茫然仰望,迫促郁塞,如在井中。

” 68 方世举云:“张衡《西京赋》:‘浸盛威容。

’《汉书·承宫传》:‘臣貌丑,宜选有威容者。

’”蒋抱玄云:“杜甫诗:‘致身福地何萧爽。

’”徐震《评释》:“威容犹仪容,言处偪塞之中,失萧爽之仪容。

” 69 徐震《评释》:“言近处觅得新路,迷失远来之旧路。

” 70 徐震《评释》:“言拘系官守,不可旷日于游山,故虽在近处寻得新路,不可复进也。

《诗·小雅·实之初筵》:‘矧敢多又。

’笺云:‘又,复也。

’”宗传璧云:“又,复。

又,是虚词,这里用作实词。

注字虽然引《诗经·小雅》‘矧敢多又’之出处,但我们应当看到,这实际是韩愈‘词必己出’的创造性运用。

古人拘于杜韩无一字无来处的迂夫子之见,不可信。

” 71 蒋抱玄云:“《史记·田叔传》:‘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韩醇云:“南山有炭谷湫,公有《题炭谷湫祠》诗,即谓此湫也。

” 72 朱熹云:“‘嘼’,或作‘兽’。

”洪兴祖云:“嘼,畜产也。

”孙汝听云:“《礼运》:‘龙以为嘼。

’”樊汝霖云:“作‘兽’者非是。

”徐震《评释》:“此二句言山路既不可再进,因于便道往观湛湫。

” 73 徐震《评释》:“郑玄注《舜典》:‘寇贼奸宄’云:‘强取为寇。

’此言湫清澄,鱼虾可以俯拾,以其为神物,故不敢取。

” 74 樊汝霖云:“其湫如镜面,叶落恐其污,即鸟衔去,盖其神物之灵如此。

”方世举云:“《水经注》:‘燕京山之天池,在山原之上,方里余。

其水澄渟镜净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

池中尝无斥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

’南山之湫,盖亦若是乎?

” 75 方世举云:“弯环,盖状鸟之回翔。

” 76 方世举云:“《尔雅·释鸟》:‘生哺鷇。

’注:‘鸟子须母食之。

’《汉书·东方朔传》:‘声謷謷者,鸟哺鷇也。

’韦昭曰:‘凡鸟哺子而活者为鷇,生而自啄者曰雏。

’”徐震《评释》:“言鸟投弃脱叶,急于哺其鷇雏。

”朱彝尊云:“此境奇甚。

”何焯云:“体物幽细至此。

”李黼平云:“诗正叙神物之灵,与《炭谷湫祠堂》篇不同,彼别有所托词。

” 77 祝充云:“睨,视也。

《礼记》:‘睨而视之。

’” 78 朱熹云:“‘达’,或作‘远’。

方云:卢仝《月蚀》诗:‘头戴弁冠高达蘖。

’”方世举云:“达蘖,高貌。

”徐震《评释》:“此二句言于旋归途中回视,则高峰巍然复在前也。

达蘖盖即带嵲之音转。

壮者,形其崇也。

奏,《说文》云:‘进。

’引申其义则为前矣。

” 79 祝充云:“贸,易也。

”徐震《评释》:“此二句之义,谓归途不由旧径,而依然覩见向所升陟之高陵,所以嗟叹称奇,谓此不动之峙质,若能变化眩人也。

以上叙初往陟览,中间失途,未登其巅。

此二十一韵,中分六层。

‘昆明大池北’至‘仰喜呀不仆’,言登山之前,途中景物也。

‘前寻径杜墅’至‘始得观览富’,言自山麓上跻之所见也。

‘行行将遂穷’至‘雷电怯呵诟’,言山中群岭轇輵,开而复合,极奇险也。

‘攀缘脱手足’至‘欲进不可又’,言上跻既难,遂至失道,不获更进也。

‘因缘窥其湫’至‘投弃急哺鷇’,言便道视清湫之景物也。

‘旋归道回睨’至‘峙质能化贸’,言归途之所见也。

” 80 孙汝听云:“谓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自监察御史谪连州阳山令。

”何焯云:“此段一开,妙甚。

” 81 文谠云:”探,试也。

历,过也。

言本非游览,因事经过,得邂逅此殊胜也。

《诗》曰:‘邂逅相遇。

’不期而会也。

” 82 文谠云:“《通典》云:‘蓝田关,秦峣关也。

玉之美者曰球,次曰蓝。

以出玉故名之。

’”方世举云:“《汉书·地理志》:‘京兆尹蓝田县。

’”朱彝尊云:“前由西南入,此从东南入。

” 83 文谠云:“回视为顾,动目为盼。

脰亦颈也。

谢灵运诗:‘顾望脰为悁。

’”习之补释:“眄,《说文》:‘一曰衺视也。

’《释文》:‘衺,亦作邪。

’《西京赋》:‘眳藐流眄,一顾倾城。

’正指斜视言。

”徐震《评释》:“此四句,言在迁谪途中,便道往游。

” 84 唐庚云:“公两谪南方,皆由蓝关,又皆遇冰雪。

其谪阳山以十二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云:‘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辀。

’其谪潮州虽以正月,然亦遇雪。

《蓝田驿》(习之按:即《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雪拥蓝关马不前’是也。

”习之按:《蓝关示姪孙湘》诗作于元和十四年,韩愈是年五十二岁。

而此诗乃韩三十九岁时作。

故此指谪阳山途中过此也。

85 方世举云:“《释名》:‘朦,有眸子而失明,朦朦无所分别也。

’《说文》:‘瞀,低目谨视也。

’”钱仲联云:“朦瞀,并列复词,在此同义。

《集韵》:‘瞀,目不明,亡遇切。

’按:‘大雪过后,遍山皆白。

反光强烈射目,使人泪下。

登西北高山者,往往遇此境。

’” 86 文谠云:“拖,曳也。

溜,冰柱下也。

” 87 徐震《评释》:“《诗》:‘褰裳涉洧。

’假褰为攐。

《说文》:‘攐,抠衣也。

’” 88 祝充云:“颠,仰倒也。

蹶,失脚也。

《庄子》:‘为颠为蹶。

’注:‘颠,倒;

蹶,败也。

’”徐震《评释》:“复,又也,返也,往来也。

” 89 徐震《评释》:“苍黄,遽迫之义也。

杜甫《送郑虔》诗曰:‘仓皇已就长途往。

’仓皇即苍黄,音义并同。

”孙汝听云:“遐睎,远望。

忘遐睎,言不能远望也。

” 90 文谠云:“近视曰瞩。

” 91 方世举云:“《广雅·释器》:“‘蒲苏,铍也。

’” 92 方世举云:“《广雅·释诂》:‘杲,耀,明也。

’”徐震《评释》:“此言杉篁皆被冰雪,若刀剑之可咤,若甲胄之攒聚。

” 93 朱熹云:“‘逾’,或作‘迩’,非是。

”魏本引《补注》:“《吕氏春秋》曰:‘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皆无能与居者。

’”徐震《评释》:“此二句言愿速至平道,急求脱险也。

以上叙二次往游,以迁谪道途所经,邂逅历览,天既大雪,不敢犯险登陟,遂急退还。

” 94 文谠云:“此借言为国子博士时也。

《荆州记》曰:‘衡山秀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

’” 95 朱熹云:“‘始’,方作‘所’,非是。

自‘前年遭谴谪’以后读之可见。

”文谠云:“副,称也。

”蒋抱玄云:“梁简文帝《马宝颂序》:‘副四海之愿。

’” 96 徐震《评释》:“颜师古、司马相如《大人赋》注云:‘峥嵘,深远貌。

’”文谠云:“峥嵘,高峻貌。

”方世举云:“屈原《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诗·小雅·十月》:“山冢崒崩。

”毛传云:“山顶曰冢。

” 97 祝充云:“《尔雅》:‘鼯鼠,夷由。

’注:‘谓之飞生。

’又曰:‘鼬鼠。

’注:‘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

’” 98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划,犹忽也,突也。

” 99 “皱”,方崧卿作“侯皮”,云:“众侯皮,以蜀人韩仲韶本校。

侯皮,石蟆也。

二韵皆取喻,谓高而群峰飞驰如鼯鼬之奔,低而堆阜分布如众侯皮之列,义为近。

”朱熹云:“此蜀本之误,沈元用本亦然,皆非是。

盖此但言登山之时,丛薄蔽翳,方与虫兽群行,而忽至山顶,则豁然见前山之低,虽有高陵深谷,但如皱物微有蹙折之文耳。

此最为善形容者。

非登高山临旷野,不知此语之为工也。

况此句‘众皱’为下文诸‘或’之纲领,而诸‘或’乃‘众皱’之条目。

其语意接连,文势开阖,有不可以毫厘差者。

若如方说,则不唯失其统纪,乱其行列,而鼯鼬动物,山体常静,绝无相似之理。

石蟆之与堆阜,虽略相似,然自高顶下视,犹若成堆,则亦不为甚小,则未足见南山之极高矣。

其与下文诸‘或’,疏密工拙,又有迥然不侔者。

未论古人,但使今时举子稍能布置者,已不为此,又况韩子文气笔力之盛,关键纪律之严乎?

大抵今人于公之文,知其力去陈言之为工,而不知其文从字顺之为贵,故其好怪失常,类多如此。

今既定从诸本,而复备论其说,以晓观者云。

”俞樾云:“《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襞积褰绉,纡徐委曲,郁桡溪谷。

’注曰:‘绉,裁也。

其绉中文理,岪郁曲,有似于溪谷也。

’韩子用绉字本此,所谓杜诗韩笔无一字无来历也。

方氏从蜀本作‘侯皮’,固失之,朱子极言方本之非,然亦未知‘皱’字所出也。

”钱仲联云:“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流离烂漫。

’李善注:‘分散远貌。

’” 100 文谠云:“蹙,迫也。

” 101 徐震《评释》:“从《尔雅·释诂》:‘妥,止也。

’弭伏,犹低伏也。

《子虚赋》:‘楚王乃弭节徘徊。

’注:‘弭,犹低也。

’” 102 钱仲联云:“雊,雄雉鸣也。

《诗》:‘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案:竦,通耸。

此处以雄雉惊鸣之状状山形之耸峙。

103 韩醇云:“《前汉·匈奴传》:‘其困败瓦解云散矣。

’”徐震《评释》:“《汉书·徐乐传》:‘乐上书云: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

’” 104 朱熹云:“‘辐’,方作‘轮’。

今按:轮者辐之通名,其凑于者,辐而已。

当作‘辐’。

”查慎行云:“‘凑’,当作‘辏’。

不然,与前‘戢戢见相凑’重叶矣。

”王鸣盛《蛾术编》:“顾亭林论诗不忌重韵。

愚谓苏、李送别、《庐江小吏》,是或一道也。

唐杜子美、李义山当律体盛行,而《饮中八仙歌》、《行次西郊作》尚用此体,即成疵病。

昌黎《南山》一百二韵,前云‘戢戢见相凑’,后云‘或赴若辐凑’,遍考近日翻刻,魏仲举《五百家昌黎集注》、宋版王伯大《音释》、晦菴朱氏《昌黎集考异》及东雅堂徐氏刻《昌黎集》、顾氏嗣立、方氏世举注本,皆同,似属重韵。

但《广韵·去声五十候》有‘凑’字,亦有‘辏’字,注云:‘辏,亦作凑。

’《集韵》与《广韵》同,《广韵》本于《唐韵》,昌黎必从《唐韵》作‘辐辏’,各本作‘凑’,皆非也。

《说文·车部》无‘辏’字,《新附》亦无。

然诗家用韵,岂能尽拘《说文》?

《唐韵》已收之字,何不可用?

若重韵,直不成诗矣。

”钱仲联云:“王氏以重韵不成诗,其说太过。

自《三百篇》而下,迄于汉、唐,重韵之作,不独苏、李送别诸诗,迮鹤寿已历举以驳之矣。

然在昌黎诗中,其通押数韵者,如《此日足可惜》之类,即不避重韵。

其押一韵到底之险窄韵者,因难见巧,例不重韵。

此句自当从宋刻祝氏《音义》本作‘辏’。

‘辏’字虽不收于《说文》,然早见于《汉书》,《叔孙通传》云:‘四方辐辏。

’注:‘辏,’聚也,言如车辐之聚于也。

字或作凑。

” 105 朱熹云:“‘翩’,或作‘泛’。

” 106 徐震《评释》:“《庄子·齐物篇》:‘麋鹿见之决骤。

’崔譔注:‘疾走不顾为决。

’《说文》云:‘骤,马疾步也。

’” 107 徐震《评释》:“乱若抽笋,为众峰丛杂之状。

嵲若炷灸,则特出之状也。

又笋皆上削,灸则加艾而上抒,其形正相反。

凡二句相连,多以相对之形言之。

” 108 文谠云:“错,杂也。

《尔雅》:‘绘者画之始。

’” 109 祝充云:“缭,绕也。

《楚辞》,‘佩缤纷以缭转。

’”钱仲联云:“许慎《说文序》:‘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又,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 110 方世举云:“郭璞《江赋》:‘星离沙镜。

’”钱仲联云:“李善注:‘星离,言众多也。

’傅玄《拟楚篇》曰:‘光灭星离。

’” 111 钱仲联云:“《文选》宋玉《高唐赋》李善注:‘蓊然,聚貌。

’”张相云:“逗,犹驻也,言如云之驻也。

” 112 文谠云:“涛,大波也。

木玄虚《海赋》云:‘溢浪扬浮,飞沫起涛。

’” 113 方世举云:“《燕国策》:‘窃释锄耨而干大王。

’”《史记·龟策列传》云:“锄之耨之。

”裴骃《集解》引徐广云:“耨,除草也。

” 114 方世举云:“《羽猎赋》:‘贲、育之伦,仗镆铘而罗者以万计。

’师古曰:‘孟贲、夏育,皆古之力士也。

’” 115 徐震《评释》:“《汉书·高帝纪》:‘乃多以金购豨将。

’注:‘购,设赏募也。

’赌胜勇前购,谓兢胜勇进以赴赏募。

” 116 文谠云:“强、钝,胜、负也。

胜者气势横出,则负者嗔塞不能言矣。

讠豆譳,不能言也。

” 117 方世举云:“何晏《景福殿赋》:‘丛集委积。

’”徐震《评释》:“‘幼’字不免凑韵,良以取譬帝王,只当分别尊卑,无庸以长幼为言也。

” 118 晁说之云:“韩文公诗号状体,谓铺叙而无含蓄也。

若‘虽近不亵狎,虽远不悖谬’,该于理多矣。

”徐震《评释》:“状体之说,皮相之谈耳。

韩公用笔之妙,固非专事铺叙也。

”宗传璧《韩愈诗选注》:“‘或如帝王’四句,有的山象帝王一样尊严地矗立在那里,下边高高低低排列的小山就象朝见帝王、按官位大小跪着的朝臣一样,帝王即使看到是亲戚,也不因此而特别亲亵,帝王即使看到是远房子侄,也不因此而不理。

”习之按:从宗氏的解释中,可见‘幼’字非为‘凑韵’。

119 朱熹云:“‘纷’,或作‘分’。

”祝充云:“《诗》,‘殽核维旅。

’注:‘殽,豆实也。

核,加笾也。

’饾,《玉篇》云:‘贮食也。

’”钱仲联云:“《广韵》:‘饤,贮食。

饾,饤饾。

’”宗传璧云:“肴核,肉类、菜类和果类食品。

饤饾,食品堆迭貌。

” 120 孙汝听云:“《礼记》:‘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

’九原,晋大夫葬处。

”何焯云“又变。

” 121 槨,棺外套棺。

《墨子·七患》云:‘死后又厚为棺槨。

’《释名·释丧制》云:‘尸已在棺曰柩。

’”何焯云:“中间著此四段,便觉参差变化。

” 122 方世举云:“《尔雅·释山》:‘重甗隒。

’注:‘谓山形如累两甗。

’《广雅·释器》:‘盎谓之盆。

’”钱仲联云:“扬雄《方言》:‘自关而东,赵、魏之郊,瓮或谓之甖。

’” 123 朱熹云:“‘登瓦 梪’,或作‘登豆’。

”钱仲联云:“《文选》贾谊《过奏论》李善注:‘《埤苍》曰:揭,立举也。

’”方世举云:“《诗·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习之补释:“宗传璧云:‘登应写作。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

’”徐震《评释》:“二句言或如盆盎叠重,或如登豆分立。

” 124 文谠云:“《埤雅》云:世说鳖伏随日,谓随日光所转。

朝首东乡,夕首西乡。

曝,就日也。

” 125 朱熹云:“‘寝’,或作‘穷’,非是。

又或作‘偃’。

” 126 文谠云:“蜿,蟠结貌。

宋玉《神女赋》:‘蜿若游龙。

’” 127 魏引《补注》云:“陆玑云:‘贝鸟 鸠目上骨露,幽人谓之鹫。

’” 128 朱熹云:“‘友朋’,或作‘迎随’。

‘随’或作‘差。

’方云:《方言》云:‘先后犹娣姒也。

’《释名》曰:‘以来先后言也。

’校本不详此义,而以先后为虚字,遂改‘友朋’为‘随迎’以偶之,又避重复,而改‘随’字为‘差’字,其误甚矣。

今按:《史记》‘见神于先后宛若’,即谓娣姒也。

” 129 文谠云:“潘安仁《射雉赋》云:‘倒禽纷以迸落。

’”徐震《评释》:“《广韵》:‘迸,散也。

’” 130 钱仲联云:“《史记·武帝纪》:‘遂至东莱宿留之。

’《索隐》:‘音秀溜,迟待之意。

若依字读,则言宿而留,亦是有所待,并通。

’” 131 方世举云:“《水经注》:‘山川暴戾。

’” 132 蔡梦弼云:“《左传》隐十一年:‘如旧昏媾。

注:‘妇之父曰昏,重昏曰媾’” 133 朱熹云:“‘舞’,或作‘举’。

” 134 祝充云:“屹,山貌。

”宗传璧云:“‘或屹’句,有的山,屹然不动,象战阵摆在那里。

” 135 孙汝听云:“《尔雅》:‘春猎为蒐,夏为苗,秋为狝,冬为狩。

’” 136 文谠云:“水以东流为顺,故《禹贡》导水,皆言东入于海。

司马《上林赋》:‘翯乎滈滈,东注太湖。

’” 137 祝充云:“首,嚮也。

《楚辞》:‘登崑崙而北首。

’” 138 朱熹云:“‘焰’,或作‘烟’。

”钱仲联云:“《海赋》李善注:‘熺,炽也。

’《西都赋》李善注:‘焰,火貌也。

’” 139 祝充云:“馏,蒸饭。

《尔雅》:‘馏,稔也。

’注:‘饭为,熟为馏。

’”王元启云:“按:稔,熟也。

,音修。

孙炎曰:‘蒸之曰,均之曰馏。

’《说文》:‘,一蒸米也。

馏,饭气流也。

’”徐震《评释》:“此二句言山中云雾上出之状。

”钱仲联云:“下句信如徐释,上句则状朱维烧日时,山光如火之象,不宜混为一解。

” 140 辍,《庄子·在宥》云:“雀跃不辍。

”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止也。

” 141 魏本引《补注》:“彀,张弓也。

” 142 祝充云:“鬝,《说文》:‘鬓秃也。

’”徐震《评释》:“赤者谓赤立无草木。

” 143 徐震《评释》:“《诗·棫朴》:‘薪之槱之。

’毛传:‘积也。

’《释文》云:‘积木烧也。

’” 144 钱仲联云:“《诗·小旻》疏:‘兆者,龟之亹坼。

’” 145 徐震《评释》:“《左传》闵二年传:‘成风闻成季之繇。

’杜注:‘卦兆之占辞。

’观此句文义,则直以繇为卦爻矣。

”宗传璧云:“龟坼兆,古人迷信,灼龟甲以占吉凶。

看其裂痕谓之兆。

繇,卜兆的占词。

占词,预测吉凶之词。

卦,指《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以阳爻(一)、阴爻(一一)相配合而成。

共六十四卦。

这里作者误用繇词为卦爻。

” 146 蔡梦弼云:“《易》:《剥》,坤下艮上。

” 147 蔡梦弼云:“《姤》,巽下乾上。

”文谠云:“剥卦,艮上坤下,五阴而一阳,一阳为上九,故曰前横。

姤,卦名。

乾上巽下,一阴而五阳,一阴为初六,故曰断后。

”朱彝尊云:“‘或连若相从’以下,琢句虽工,然不甚切实,自觉味短,且翻更说得太板了。

”姚范云:《华严法界品》言三昧光明,多用或字文法。

然韩公自本《小雅》,兼用《说卦》传耳。

陆鲁望和皮袭美《千言诗》,多用谁字,文法同此。

”施补华云:“《南山诗》五十余或字,与《送孟东野序》二十余鸣字一例,大开后人恶习,学诗学文者宜戒。

”陈衍《石遗室诗话》:“涛园说诗,时有悟入处。

尝云昌黎《南山诗》连用五十一或字,少陵《北征》已有‘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之句。

实则莫先于《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十二句,连用十二或字。

余谓《北山》将苦乐不均,两两比较,视《南山》专状山之形态,有宽窄难易之不同。

《北山》到底竟住,斩截可喜。

《南山》则不免辞费,故中多复处。

如‘或戾若仇雠’,非即‘或背若相恶’乎?

‘或密若婚媾’,非即‘或向若相佑’乎?

‘或随若先后’,非即‘或连若相从’乎?

其余‘或赴若辐辏’与‘或行而不辍’,‘或妥若弭伏’与‘或颓若寝兽’,大同小异之处尚多。

故昔人谓《北征》不可无,《南山》可以不作也。

且其叠用若字如字或字,《三百篇》早有之矣。

”徐震《评释》:“诗中连用五十一或字,虽云原本《北山》,观其参差变化之处,似亦出于陆机《文赋》,试取《文赋》中‘或仰逼于先条’至‘或研之而后精’一段观之,可见阴用《文赋》之迹。

连用五十一或字,一气鼓荡,势极排奡。

以既登绝项,殚覩千山万壑之变态,如此形容,以便总摄,用笔殊为巧妙。

且与上文自山下瞻望,及两次登山之所见,写法迥异,尤为善于变化。

惟‘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与‘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词意不免重复,斯为小疵耳。

” 148 方世举云:“《广雅·释训》:‘延延,长也。

’”孙汝听云:“属,续也。

” 149 文谠云:“言去而复来也。

《易》曰:‘君之夬夬,独行遇雨。

’”案:王弼注云:“决之不疑,故曰夬夬也。

”魏怀忠云:“遘,遇也。

” 150 祝充云:“喁喁,鱼口也。

《吴越春秋》云:‘天下喁喁。

’闯,马出门貌。

《公羊》:‘开之则闯然。

’注:‘出头貌。

’徐震《评释》:“喁喁,言众山相齐。

” 151 方世举云:“《说苑》:‘宿,日月五星之所宿也。

’”徐震《评释》:“《后汉书·耿弇传》:‘落落难合。

’注:‘落落,犹疏阔也。

’此句言一大山在疏落之小山间。

” 152 王元启云:“訚訚恐取《诗·大雅》‘崇墉言言’之义。

古字‘訚’与‘言’通。

毛传云:‘言言,高大也。

’”方成珪《笺正》:“《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注:‘言言与訚訚同。

’” 153 朱熹云:“‘山献 山献’,方云:‘山献,山形如甑也。

’姚令威云:恐当作车献 车献,《魏都赋》:‘四门车献 车献。

’”钱仲联云:“《吕氏春秋》高诱注:《诗》曰:‘庶姜车献 车献。

’高长貌。

’《说文》:‘车献,载高貌。

’” 154 方世举云:“《后汉书·张衡传》:‘长余佩之参参。

’注:‘参参,长貌。

’” 155 祝充云:“《诗》:‘充耳琇莹,’注:‘美石也。

’” 156 钱仲联云:“《素问》:‘木敷者其叶发。

’注:‘敷,布也。

’《文选·吴都赋》刘逵注:‘敷蘛,华开貌。

’”顾嗣立云:“郑玄《毛诗笺》:‘承华者,萼也。

’” 157 朱熹云:“‘闟闟’或作‘闒闒’。

”方世举云:“《广韵》:‘闟,戟名。

’无他义。

故一本作‘闒。

’《说文》:‘闒,楼上屋也。

’于义差近。

然按《韩诗外传》:‘巫马期仰天而叹,闟然投镰于地。

’则‘闟’字固形容之辞,字书略之也。

《记·月令》:‘其祀中霤。

’《释名》:‘中央曰中霤,室中霤下之处。

’”方成珪《笺正》:“《管子·小问篇》:‘闟然止。

’注:‘住立貌。

’《史记·匈奴传》:‘闟然更始。

’注:‘安定意。

’公诗义当用此。

‘摧’疑‘垂’字之讹。

《礼·玉藻》:‘颐霤’。

注:‘颐,如屋霤之垂也。

’作垂义为胜,然无本可校,姑仍之。

”徐震《评释》:“闟为形容之辞,方世举引《韩诗外传》证之是也。

方成珪说霤字之义引《玉藻》,亦是也。

以《外传》观之,闟盖状下投之貌,则韩公云‘闟闟屋摧霤’者,谓如屋簷摧坏,有下投之势耳。

方成珪欲改‘摧’为‘垂’,非是。

又方成珪所引《玉藻》注,乃疏文之误。

” 158 徐震《评释》:“《尔雅·释兽》:‘阙洩多狃。

’《释文》云:‘,’《字林》或作狃。

’《说文》:‘,兽足蹂地也。

’兀兀,不安貌。

此句之义,谓兀兀然狂若兽之走也。

《广雅·释诂》:‘蹂,疾也。

’狃作解,与狂字义正合。

” 159 钱仲联云:“范晞文《对床夜话》引此作‘起起’。

按:《说文》:‘超,跳也。

’若作‘起起’,则用《后汉书·郑玄传》,亦通。

” 160 钱仲联云:“《左传》:‘今王室实蠢蠢焉。

’杜预注:‘蠢蠢,动扰貌。

’”王元启云:“上云‘蠢蠢’,则‘骇’字恐系‘騃’字误文。

懋,勉也。

騃不懋者,不能勉强之意,对上‘出犹奔’言之。

”徐震《评释》:“王欲改‘骇’为‘騃’,非也。

《广雅·释言》:‘骇,起也。

’此句之意,谓虽蠢蠢起动,而不肯勉力进趋,与己超超上出而犹速趋者,意正相对。

”范晞文云:“连十四句,皆用双字起,盖亦《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意。

”朱彝尊云:“以韩公高才,到此亦乏出场。

虽强为驰骋,终见才竭。

”徐震《评释》:“延延以下十四叠,正足见余勇可贾,何云才竭邪?

以上言第三次直跻冢顶,殚覩众山之形态。

” 161 查慎行云:“一句总承全局。

” 162 孙汝听云:“肖,象也。

谓象营卫腠理。

”方世举云:“《淮南·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崑崙。

’又《精神训》:‘经天营地,各有经纪。

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

’《黄帝素问》:‘炅则腠理开,营卫通。

’” 163 徐震《评释》:“开张,犹开辟也。

” 164 钱仲联云:“《文选·秋胡诗》李善注:‘亻黾 俛,犹俯仰也。

’《诗·楚茨》毛传:‘侑,劝也。

’按:此二句用意句法本于《庄子·天运篇》:‘孰主张是?

孰维纲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孰隆施是?

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

’兼参《楚辞·天问》。

” 165 徐震《评释》:“《广雅·释诂》:‘朴,大也。

’” 166 方世举云:“《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

’”徐震《评释》:“戮,勠之假借字。

《说文》:‘勠,并力也。

’《尔雅·释诂》云:‘疚,病也。

’劳疚,犹云劳苦耳。

” 167 徐震《评释》:“二句谓成此山者为用斧斤乎?

为藉诅咒乎?

皆假设为问之辞。

”钱仲联云:“《庄子·天运篇》:‘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此阴法《庄子》而泯其迹。

” 168 朱熹云:“‘无’,或作‘谁’,又作‘莫’。

”徐震《评释》:“扬子《法言·问道篇》:‘鸿荒之世,圣人恶之。

’此句犹《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之意。

” 169 朱熹云:“‘莫,’或作‘岂’。

”方世举云:“《汉书·食货志》:‘或不偿其僦费。

’师古曰:‘僦,顾也,言所输货物,不足偿其顾庸之费也。

’”徐震《评释》:“此言创造功大,莫能酬直。

” 170 蔡梦弼云:“《史记·高祖纪》:‘二年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祠之。

’《封禅书》:‘高祖令长安置祠祝,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

’” 171 朱熹云:“‘嗅’,或作‘齅’,依字当作‘齅’。

”方世举云:“《诗·楚茨》:‘苾芬孝祀。

’《诗·生民》:‘上帝居歆。

’注:‘鬼神食气曰歆。

’”方成珪《笺正》:“《说文》:‘齅,鼻就臭也。

’”徐震《评释》:“此二句闻诸祠官,南山之神甚灵异,能降临歆受禋祀也。

” 172 蒋抱玄云:“《论语》:‘斐然成章。

’” 173 方世举云:“《广韵》:‘酭,报也’”徐震《评释》:“赞,佐也。

报酭,谓报神之祭。

以上为颂南山之辞,即以作结。

此七韵中凡分四层:‘大哉’二句,总束上文叙述所见之山形。

‘厥初’八句,推求南山之起原。

‘尝闻’二句,称其灵异。

‘斐然’二句,明作诗之意。

” 评说: 《潜溪诗眼》曰:“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

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

二公之论遂定。

” 洪兴祖曰:“此诗似《上林》、《子虚赋》,才力小者,不可到也。

” 黄震《黄氏日抄》曰:“《南山诗》险语叠出,合看其布置处。

” 蒋之翘曰:“《南山》之不及《北征》,岂仅仅不表里《风》、《雅》乎?

其所言工巧,《南山》竟何如也?

连用或字五十余,既恐为赋若文者,亦无此法。

极其铺张山形峻险,叠叠数百言,岂不能一两语道尽?

试问之,《北征》有此曼冗否?

翘断不能以阿私所好。

” 吴乔曰:“《咏怀》、《北征》古无此体,后人亦不可作,让子美一人为之可也。

退之《南山诗》,已是后生不逊。

诗贵出于自心,《咏怀》、《北征》,生于自心者也;

《南山》,欲敌子美而觅题以为之者也。

山谷之语,只见一边。

” 朱彝尊曰:“此诗雕镂虽工,然有痕迹,且费排置。

若《北征》则出之裕如,力量固胜。

” 顾嗣立曰:“此等长篇,亦从骚赋化出,然却与《焦仲卿妻》、杜陵《北征》诸长篇不同者,彼则是实叙事情,此则虚摹物状。

公以画家之笔,写得南山灵异缥缈,光怪陆离,中间连用五十一‘或’字,复用十四叠字,正如骏马下冈,手中脱辔。

忽用‘大哉立天地’数语作收,又如柝声忽惊,万籁皆寂。

” 方世举曰:“古人五言长篇,各得文之一体。

《焦仲卿妻》诗传体,杜《北征》序体,《八哀》状体,白《悟真寺》记体,张籍《祭退之》诔体,退之《南山》赋体。

赋本六义之一,而此则《子虚》、《上林》赋派。

长短句任华《寄李白、杜甫》二篇书体,卢仝《月蚀》议体,退之《寄崔立之》亦书体,《谢自然》又论体。

触类而成,不得不然也。

又按《南山》、《北征》,各为巨制,题义不同,诗体自别,固不当并较优劣也。

此篇乃登临纪胜之作,穷极状态,雄奇纵恣,为诗家独辟蚕丛。

无公之才,则不能为。

有公之才,亦不敢复作。

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者也。

近代有妄人,讥其曼冗,且谓连用‘或’字为非法,不知‘或’字本《小雅·北山》,连用叠字本屈原《悲回风》、《古诗十九首》,款启寡闻,而轻有掎摭,多见其不知量也。

” 姚范曰:“宋人评论,特就事义大小言之耳。

愚谓但就词气论,《北征》之沈壮郁勃,精采旁魄,盖有百番诵之而味不穷者,非《南山》所并。

《南山》仅形容瑰奇耳。

通首观之,词意犹在可增减之中。

杜公诗诵之古气如在喉间。

《南山》前作冒子,不好。

” 《唐宋诗醇》曰:“入手虚冒开局。

‘尝升崇丘’以下,总叙南山大概。

‘春阳’四段,叙四时变态。

‘太白’、‘昆明’两段,言南山方隅连亘之所自。

‘顷刻异状候’以上,只是大略远望,未尝身历。

瞻太白,俯昆明,眺望乃有专注,而犹未登涉也。

‘经杜墅’,‘上轩昂’,志穷观览矣。

蹭蹬不进,仅一窥龙湫止焉。

遭贬由蓝田行,则又跋涉艰危,无心观览也。

层层顿挫,引满不发,直至‘昨来逢清霁’以下,乃举凭高纵目所得景象,倾囊倒箧而出之。

叠用或字,从《北山》诗化出,比物取象,尽态极妍,然后用‘大哉’一段煞住。

通篇气脉逶迤,笔势竦峭,蹊径曲折,包孕宏深,非此手亦不足以称题也。

” 赵翼曰:“究之山谷所谓工巧,亦未必然。

凡诗必须切定题位,方为合作。

此诗不过铺排山势及景物之繁富,而以险韵出之,层叠不穷,觉其气力雄厚耳。

世间名山甚多,诗中所咏,何处不可移用,而必于南山耶?

而谓之工巧耶?

则与《北征》固不可同年语也。

” 方东树曰:“《北征》、《南山》,体格不侔。

昔人评论以为《南山》可不作者,滞论也。

论诗文政不当如此比较。

《南山》盖以京都赋体而移之于诗也,《北征》是《小雅》、《九章》之比。

读《北征》、《南山》,可得满象,并可悟元气。

” 陈衍曰:“昌黎《南山诗》,固未甚高妙。

然论诗者必谓《北征》不可不作,《南山》可以不作,亦觉太过。

《北征》虽忧念时事,说自己处多。

南山乃长安镇山,自《小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后,无雄词可诵者。

必谓《南山》可不作,《斯干》诗不亦可不作耶?

” 程学恂曰:“读《南山诗》,当如观《清明上河图》,须以静心闲眼,逐一审谛之,方识其尽物类之妙。

又如食五侯鲭,须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极百味之变。

昔人云赋家之心,包罗天地者,于《南山诗》亦然。

《潜溪诗眼》载山谷语,亦未尽确,然则《北征》可谓不工乎?

要知《北征》、《南山》本不可并论;

《北征》,诗之正也,《南山》乃开别派耳。

公所谓与李、杜精诚交通,百怪入肠者,亦不在此等。

” 徐震《评释》曰:“以韵语刻画山水,原于屈、宋。

汉人作赋,铺张雕绘,益臻繁缛。

谢灵运乃变之以五言短篇,务为清新精丽,遂能独辟蹊径,擅美千秋。

昌黎《南山》,取杜陵五言大篇之体,摄汉赋铺张雕绘之工,又变谢氏轨躅,亦能别开境界,前无古人。

顾嗣立谓之光怪陆离,方世举称其雄奇纵恣,合斯二语,庶几得之。

自宋人以比《北征》,谈者每就二篇较絜短长。

予谓《北征》主于言情,《南山》重在体物,用意自异,取材不同,论其工力,并为极诣,无庸辨其优劣也。

” 曾国藩《读书录》曰:“《南山诗》‘西南’十句,赋太白山;

‘昆明’八句,赋昆明池。

清沤为微澜所破碎,故猱狖躁而惊呼,呀而不仆,此述昆明池所见。

‘前寻’下二十二句,言从杜陵入山,因群峰之拥塞,不得登绝顶而穷览也。

恶群峰之拥塞,思得如‘巨灵’、‘夸娥’者擘开而析裂之。

然雷电不为先驱,终不能擘,遂有攀缘蹭蹬之困。

‘因缘’以下十二句,因观龙湫而书所见。

‘前年’以下十二句,谓谪阳山时曾经此地,不暇穷探极览也。

‘昨来’以下,至‘蠢蠢骇不懋’,谓此次始得穷观变态。

前此游太白,游昆明池,游杜陵,游龙湫,本非一次,即谪贬时亦尝经过南山,俱不如此次之畅心悦目耳。

”出处全唐诗:卷336-1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157690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