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篇(一作宝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注释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见时写的,“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张说《郭公行状》)。
从此,这首诗广传于世。
“古剑”是指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
据传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二人,用昆吾所产精矿,冶炼多年而铸成,备受时人赞赏。
但后来沦落埋没在丰城的一个古牢狱的废墟下,直到晋朝宰相张华夜观天象,发现在斗宿、牛宿之间有紫气上冲于天,后经雷焕判断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这才重新被发掘出来。
这首诗就是化用上述传说,借歌咏龙泉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的感慨。
诗人用古代造就的宝剑比喻当时沦没的人才,贴切而易晓。
从托物言志看,诗的开头借干将铸剑故事以喻自己素质优秀,陶冶不凡;
其次赞美宝剑的形制和品格,以自显其一表人材,风华并茂;
再次称道宝剑在太平年代虽乏用武之地,也曾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侠,以显示自己操守端正,行为侠义;
最后用宝剑沦落的故事,以自信终究不会埋没,吐露不平。
显然,作者这番夫子自道,理直气壮地表明着: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过作用,可惜被埋没了,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应当珍惜、辨识、发现人才,把埋没的人才挖掘出来。
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也是它的社会意义。
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面对至高至尊的皇帝陛下,敢于写出这样寓意显豁、思想尖锐、态度严正的诗歌,其见识、胆略、豪气是可贵可敬的。
对于压抑于下层的士子来说,更会深受感奋。
这首诗的意义和影响由此,成功也由此。
张说评述郭震“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
所谓“逸气”,即指其作品气势不羁,风格豪放。
《古剑篇》的艺术特点,正如此评,其突出处恰在气势和风格。
由于这诗是借咏剑以发议论,吐不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
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
诗中虽然化用传说,不乏想象,颇有夸张,富于浪漫色彩。
例如赞美宝剑冶炼,称道宝剑品格,形容宝剑埋没等,都有想象和夸张。
但是,笔触所到,议论即见,形象鲜明,思想犀利,感情奔放,气势充沛,往往从剑中见人,达到见人而略剑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因而能打动人。
“文以气为主”,“风格即人”,此诗可作一例。
(倪其心)出处全唐诗:卷66_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583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