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十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注释: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
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
又作《独不见 》,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
《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
”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
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主题传绝,但沈佺期这首诗却写得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叙述简练,比兴自然。
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
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思妇的身世和处境 。
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 。
“海燕双栖玳瑁梁 ”,一句反衬 ,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
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
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伏之捣衣的秋声,声声撩人心绪。
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诗没有直说砧声“催人泪下 ”,却说“催木叶 ”,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
树木无心而为之“催 ”,人何以堪 ?
意在言外,含蓄婉转,砧声本也无所谓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
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阳”,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分承上句 ,进一步阐发题旨。
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的 :“‘白狼河北音书断 ’,足上文征戍之意,‘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阳’之意 ”。
十年征戍,时间够长了,再加之音讯断绝,生死难以预料。
俗话说:“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
”只要有封书信来 ,知道丈夫尚活着 ,她就还有盼头。
可是“音书断 ”,从深沉的叹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怀远盼归的愁思了。
她为丈夫的安危焦虑,甚至夹杂有不祥的猜想。
音信断绝,又置于这漫漫秋夜、阵阵砧声之中,正可谓“忆辽阳”愁断肠了。
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吴乔分析说是“完上文寄衣之意 ”。
这似乎有点“怨天尤人”的意味。
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见不到丈夫的面,而且连个信也没有 。
“谁为”二字用得十分贴切,表明思妇好象有点“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
她企图自宽,却愈益加深思念之切。
在这漫漫长夜 ,老天又偏让那团栾明月来照这预制征衣的 “流黄 ”。
征人无消息,征衣何处寄?
诗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 。
因而前人评说 :“‘卢家少妇’首尾温丽。
”这首《古意》虽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乐府影响很深。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七言律诗出于乐府,故以沈云卿《龙池》《古意》冠篇。
”胡应麟更是认为:“‘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同乐府语也。
”又称赞说“起句千古骊珠”,但也批评说“结语几成蛇足”。
为什么说它近乐府呢?
大概是有宽对、流水对,正如《围炉诗话》所指出的 :“八句钩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
”出处全唐诗:卷96_73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606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