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

朝代:作者: 汉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注释: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

其实,这对诗人也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抒情诗中,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

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

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

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吗?

不,是“忧愁不能寐”。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

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

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

“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

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

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

”然而异乡游子为什么欲归不归呢?

这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

即如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

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

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

”(《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

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

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愁思当告谁?

”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

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怎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呢?

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

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清代张庚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层次说:“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

”(《古诗解》)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能够细致地表现如此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在我国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俄国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写,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的一些说明,有时不免使人感到沉闷和厌烦。

而我们读的这首古诗,却没有这个毛病,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的,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形。

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这种艺术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张铁明)----引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641235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