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灵均

朝代:作者: 王鲁复 体裁: 五绝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注释〔诗题〕吊:凭吊,怀念。

灵均:指屈原。

《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首诗写屈原虽自沉汨罗而死,但其道永存,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深深敬佩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

〔作者〕王鲁复,字梦周,连江人。

《全唐诗》仅载其诗4首。

其中一首七绝诗中云:“花树不随人寂寞,数枝犹自出墙来。

”颇有情致。

〔诗品〕屈原早年即因学问渊博和长于辞令而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

《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曾任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先振兴楚国而后统一天下。

结果,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等,联合起来攻击屈原联齐抗秦外交政策。

昏庸贪婪的楚王终在内惑外骗中背齐和秦,于楚怀王二十八年(前 301年)把激烈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放逐到汉北(今湖北、河南交界一带),是年屈原39岁,正当盛年他和祖国一起走向不可复回的悲剧之路。

待到楚怀王觉察受骗,一气之下去攻打秦国,却遭秦与齐的夹击惨重挫败。

这时楚怀王才想起起用屈原。

屈原爱国心诚不计旧怨,受君命出使齐国和好,事成归国。

时隔不久,秦强召楚怀王亲到秦地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会秦昭王。

楚怀王不听屈原的苦苦哀劝,听信庶子子兰的怂恿亲去武关,一入关即被秦兵生擒,5年后客死于秦。

顷襄王即位后又轻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鄂渚(今湖北武昌县境内),继而更加远逐到溆浦(今湖南中部)。

当屈原负冤含悲走到湘水附近的汩罗江时,闻迅秦将白起率兵攻下楚都郢城(今湖北荆州至当阳间),想到国破家亡自己已报国无门,美好的政治理想已完全破灭,断然怀石沉江以身殉国,享年63岁。

其时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夏历五月初五日。

综观屈原的一生,诚如四川秭归屈原祠衣冠冢内柱的楹联所说:“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

”其人虽已远,其精神却永存。

古来凭吊屈原、歌咏屈原之作不知凡几,有人崇仰其不朽的爱国情操,有人为他的孤忠抱不平。

这首诗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

”这两句写汨罗江水的深沉万古不变,但它淹没不了骚人屈原的高风亮节。

句中的“汨罗”,江名,在今湖南东北部,江有二源,一出江西修水县,一出平江县,古称汨水、罗水,西流至湘阴县入洞庭湖。

据说屈原是自投汨罗而死。

“骚人”,即骚体诗人,这里指屈原。

屈原把中原传统文化和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结合一体,创造了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化神州传说,塑造出许多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热爱祖国人民的深刻思想和充沛激烈的情怀与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使屈原的《离骚》等作品,遂得与《诗经》并称,世代流传。

上句极写出汨罗江的深远流长,为下句作铺垫,不管汨罗江有多深,年代有多么久远,而骚人屈原的道却永远也不会沉没,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

什么是骚人屈原之“道”?

屈原在他的《离骚》等作品中,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所谓“道”,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其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

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

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

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

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

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

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

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

可见,屈原之道,是爱国之道,强国之道。

在本诗的作者看来,这种“道”,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是永远不会被尘土埋没,不会被江水淹没。

屈原之道永存,屈原精神永存。

“明明唐时月,应见楚臣心。

”这两句承上句而来,意为从光辉灿烂的唐时明月就可以看到屈原那颗与日月同辉的心。

句中的“明明”,明亮的意思;

“楚臣”,指屈原。

“楚臣心”,指屈原的爱国之心,与上两句中的“骚人道”是融为一体的。

这两句与上两句相对应。

上两句是从时间的久远来说明屈原之道永存;

这两句则更进一步,从广阔的空间来说明屈原的一颗忠君爱国之心永在。

这两句亦有所本。

《史记·屈原列传》载:《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

濯淖于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在唐代,诗人借日月来抒怀,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作者将皎皎日月与屈原的爱国之心联系起来,更具有诗情画意和深刻含义。

这首诗简洁、明了,含义深刻。

短短二十字,将屈原的忠君爱国的道义作了充分的褒扬,把它看成是与宇宙同在。

俗语说“公道自在人心。

”屈原自投汨罗,是对楚国国王昏庸、奸佞当道,国将不国的无声抗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历代诗人无不凭吊屈原,一洒同情之泪。

唐朝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云:“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唐朝洪州将军《题屈原祠》云:“行客漫陈三酹酒,大夫原是独醒人。

”宋代张耒《和端午》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明代龚文选《仰屈原庙》亦云:“一生抱鲠骨,九死等鸿毛。

独恨娥眉妒,汩罗涌怒涛。

”等等,对屈原的遭遇十分同情,对屈原的人格十分推崇,和王鲁复的诗意如出一辙,可参看。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gd.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出处全唐诗:卷470-2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5198757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