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一作和蕃)

朝代:作者: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注释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

”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

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从安史乱后。

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

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

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

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

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

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

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

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

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

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倪其心)出处全唐诗:卷270_2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6672423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