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刘司户蕡

朝代:作者: 李商隐 体裁: 五律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释注释: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

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敢录取。

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

而宦官深恨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卒。

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

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

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

“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

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

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

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

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

“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

西汉贾谊因遭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

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

“不待”即不及待。

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象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

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李义山诗集辑评》)。

“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

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怎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

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

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

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

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

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

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

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

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

”(《李义山诗集辑评》)此论极是。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

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我们耳际。

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

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

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

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

如纯用抒情,又与引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

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王思宇)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6814994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