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五古

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

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

鹍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

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

哀哀失木狖,矫矫避弓翮。

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夙昔。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

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

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

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

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

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

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

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

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

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

注释《方舆胜览》以两当为侍御家居之地。

朱注以两当为侍御贬谪之所。

二说不同。

今玩诗题及篇中故乡句,当从地志为正。

《杜臆》云:时侍御尚在长沙,公过其空宅,思及往事而赋此。

是也。

鹤注《九域志》:秦州,西南至成州二百六十里。

两当县,在凤州城西。

凤州,亦西至成州二百七十里。

殆是公自秦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侍。

盖乾元二年十月也。

《图经》云:古老相传,嘉陵江与朱沮水相会于县界,故名两当。

又云:东京、西蜀,至此各三十程,故名两当。

宋赵抃自成都被召还朝,宿广乡驿,有诗云:“被召趋都景物疏,两当中夜宿中途。

”注引《图经》云:东京、西蜀,至此道里均焉。

驿在县中。

《旧唐书》:凤州两当县,汉故道县地,晋改两当,取水名。

《水经注》:两当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

钱笺吴十侍御,名郁,见后成都诗。

寒城朝烟淡①,山谷落叶赤②。

阴风千里来③,吹汝江上宅④。

(首记江上宅。

《杜臆》:此因主人不在,故写其宅舍凄凉之况。

朝烟淡,日将午矣。

落叶赤,岁将晚矣。

阴风吹宅,天气渐寒矣)。

①谢朓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②《萧望之传》:“充满山谷。

”③颜延之诗:“阴风振凉野。

”④谢脁诗:“萧条江上来。

”鹤曰:凤州有嘉谷,即嘉陵江所出。

朱注两当县,枕嘉陵江上。

鹍鸡号枉渚①,日色傍阡陌②。

借问持斧翁③,几年长沙客④?

哀哀失木狖⑤,矫矫避弓翮⑥。

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宿昔。

(次记侍御谪官之地。

鹍鸡,楚鸟。

枉渚、长沙,皆楚地。

失木避弓,比其窜迹流离。

吴在长沙,亦知归乡为乐,但往事则不敢追忆矣。

故乡,指两当。

宿昔,起下文)。

①《楚辞》“鹍鸡啁哳而悲鸣。

”注:“鹍鸡,似鹤,黄白色。

”夏侯湛《江上泛歌》:“桂林蓊郁兮,鹍鸡扬音。

”陆云诗:“通波激枉渚。

”《楚辞》:“朝发在渚,夕宿辰阳。

”《太平御览》载《湘州记》云:枉山,在郡东十七里,谿口有小湾,谓之枉渚。

②何逊诗:“日色花中乱。

”《汉书·成帝纪》:出入阡陌。

③申函光曰:称御史为持斧翁,亦新。

《汉书·王折传》:绣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

④赵曰:长沙,即潭州,贾谊谪此地。

⑤《淮南子》:猿狖失木而擒于狐狸,非其处也。

《异物志》:狖,猿类,露鼻,尾长四五尺。

⑥庾肩吾诗:“腾猿疑矫箭,惊雁避虚弓。

”刘删诗:“矫翩避虞机。

”昔在凤翔都①,共通金闺籍②。

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敦③。

兵家忌间谍④,此辈常接迹⑤。

台中领举劾⑥,君必慎剖析⑦。

(此记其在朝直节。

当凤翔用兵时,间谍事起,良民受诬,吴居言路,故力为理冤也。

赵注详味诗意,吴之滴迁,为辩论良民,以此取忤朝贵耳)。

①《唐书》:凤翔府扶凤郡,属关内道,本歧州。

至德元载,更郡名凤翔。

二载,号西京。

上元元年,改为西都。

②谢朓诗:“既通金闺籍。

”③《书》:“东郊不开。

”《晁错传》:“劲弩长戟,射疏及远。

”④《史》:李牧为雁门将,谨烽火,多为间谍。

⑤晋裴頠表:至于此辈,皆为过当。

⑥《汉书》:翟方进累迁丞相司直,举劾,旬岁间免两司隶,朝廷惮之。

⑦《西京赋》:“剖析毫厘。

”不忍杀无辜①,所以分白黑②。

上官权许与③,失意见迁斥④。

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⑤。

仲尼甘旅人⑥,向子识损益⑦。

(此记其伸枉见黜。

上官面与而不能救,朝廷心知而不及问,则迁斥之后,又何须叹息乎?

亦如古人之安于义命而已。

上官朝廷,语本对举起,从樊晃所定为当)。

①《书·吕刑》:“杀戮无辜。

”②《刘向传》: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

③《后汉·任延传》:帝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缪袭乐府:“许与其成,抚其民。

”④失意,谓怫上官之意。

谢灵运诗:“遭物悼迁斥。

”⑤荀悦《汉论》:“闭口而获诽谤,况敢直言乎。

”⑥王弼《易传》:“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⑦《后汉书》:向长,字子平,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余时忝净臣①,丹陛实咫尺②。

相看受狼狈③,至死难塞责④。

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⑤。

于公负明义⑥,惆怅头更白。

(此悔当时不能疏救也。

公方营救房琯,惴惴不安,故侍御之斥,力不能为耳,与他人缄默取容者不同。

但身为谏官,而坐视其贬,终有负于明义,所以痛自刻责耳。

此章四句起,下四段各八句)。

①《孝经》:天子有诤臣七人。

②《左传》:“天威不违颜咫尺。

”③狼狈,见《北征》诗。

④《前汉·张汤传》:“位致三公,无以塞责。

”⑤《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沈约诗:“江海事多违。

”行迈出门,自叙流离。

心违无适,为吴怅怏也。

⑥曹植《禹妻赞》:“矫达明义。

”《晋史论》:乖争子之明义。

王嗣奭曰:吴之盛德,托之名笔,千载犹生。

身苟无瑕,何必与衅蝣较是非哉。

末段作自讼语,非但痛其冤,亦以重其人也。

申涵光曰:“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

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真情实语,声泪俱下。

王摩诘云:“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两公心事,如青天白日,他人便多回护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8_19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703583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