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

朝代:作者: 郑谷 体裁: 七律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注释注释: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人到中年后的一些感受。

郑谷当时寓居长安,面临着新春的到来。

漠漠秦云(长安旧属秦地),淡淡天色,正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

望见这个景象,诗人自然会想到,又一个春天降临人间。

但随即也会浮起这样的念头:跟着时光推移,自己的年岁不断增添,如今是愈来愈品尝到中年的滋味了。

中年,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哀乐感受最深切的时候。

青春已逝,来日几何,瞻前顾后,百感交集。

诗中不作过多的描述,只是抓住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就把那种思绪满怀的复杂心理状态烘托出来了,笔墨经济而又含蓄。

那么,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底下一联为我们略作提示。

“故第”,即旧时的住宅。

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意味着追怀平生,遗踪恍然。

“春田”,指家乡的农田。

由连夜雨声,触发起春田的忆念,暗示要弃官归隐,安度余生。

上句是回顾,下句是展望,正体现了人到中年时的典型思想活动。

作者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反映出来,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概括力。

然而,往事既不可追,来日也未必可期;

现实的处境一时难以摆脱,衰迟的年华更无情地逐日而去。

在这样的矛盾交织之中,除了翻出旧诗稿来修改几遍,琢磨一下自己作诗的技巧,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排遣心头的烦恼呢?

结末两句表面说的“自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

透过外在的平静气氛,分明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强自压抑下的无聊索寞心绪。

郑谷的诗以轻巧流利见称,反映生活面不广,从本篇也可以得到验证。

此诗涉及中年的苦闷,虽不无时代政治的投影,而主要仍限于个人的感兴,社会意义不大。

但文笔清新,思致宛转,尤善于用简炼明白的语言表达凝蓄深沉的情思,在其作品中亦属上乘。

(陈伯海)出处全唐诗:卷676-38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745956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