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注释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
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
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
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
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
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
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
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
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
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
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 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
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
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
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
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
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
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
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
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
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
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
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
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
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
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
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
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
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
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
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
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
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
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
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
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
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
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
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
我们的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
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
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
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徐竹心)--------------------------按:黄鹤注公以天宝六载,应诏赴毂下,为李林甫见阻,由是退下。
侍云“主上顷见徵”,“青冥却垂翅”,当是七载所作。
篇内皆系陈情语,当在《赠韦左丞丈》诗后。
末云《况怀辞大臣》,明年果又有东都之游矣。
《杜臆》:前诗有颂韦丞语,此篇全属陈情,题曰赠,似误,恐当作呈。
纨袴不饿死①,儒冠多误身②。
丈人试静听③,贱子请具陈④。
(首用议论总提。
《杜臆》:儒冠误身,乃通篇之主,纨袴句特伴语耳。
)①《汉书》:班伯在绮襦纨袴之间,非其所好也。
注:“绮,细绫。
纨,素也。
并贵戚子弟服。
”《汉书》:邓通相当饿死。
②《郦食其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之。
③《吴越春秋》:伍子胥谓渔父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
”又王弼《易注》:丈人,严庄之称。
鲍照书:“静听无闻。
”④鲍照乐府:“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
”蔡琰《胡笳》:“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甫昔少年日①,早充观国宾②。
读书破万卷③,下笔如有神④。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⑤。
李邕求识面⑥,王翰愿为邻⑦。
自谓颇挺出⑧,立登要路津⑨。
致君尧舜上⑩,再使风俗淳(11)。
(此叙少年自负,申言儒冠之事。
甫昔八句,言学优才敏,足以驰骋古今。
自谓四句,欲正君善俗,不但文辞见长也。
此乃备陈学问本领,言大而非夸。
《杜臆》:公以韦丞为知己,故通篇作衷语,如“读书破万卷”等句,大胆说出,绝无谦逊也。
)①沈约诗:“生平少年日。
”鹤注《壮游》诗云“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开元二十四年改用礼部侍即主考,公预举在二十四年之前,故主试属考功郎。
其时年方二十余岁,宜自谓少年也。
②《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③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
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
张远谓识破万卷之理,另是一解。
《梁元帝纪》:兵败,焚图书十四万卷,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
”《北史》:李永和曰:“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
”④魏文帝《典论》:傅武仲下笔不能自休。
孔文举表:“性与道合,思若有神。
”⑤汉扬雄尝作《甘泉》等赋,魏曹子建七步成诗,公谓扬雄之赋与己敌体,子建之诗于己相近也。
考字书:物料之料从去声,料度之料从平声。
《左传》:“臣料虞君。
”⑥《唐书》本传:甫少贫不自振,客齐、赵间,李邕奇其才,先往见之。
《北齐书》:神武自太原来朝,见宋游道,曰:“尝闻其名,今日始识其面。
”赵曰:公《哀李邕》诗:“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
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追言洛阳相见事,岂非公与邕先识面于洛阳乎。
《新史》盖误以再见为始识面矣。
⑦《唐书·文苑传》: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人,及进士第,张说辅政,召为秘书正字,终道州司马。
《左传》:“二三子先卜邻矣。
”陶潜诗:“思与尔为邻。
”朱注邕、翰皆公同时前辈,识面、卜邻乃当时实事。
旧注引杜华母使华与王翰卜邻,出伪书杜撰。
⑧刘峻《辩命论》:“孔墨之挺生。
”《蜀志·吕凯传》:“诸葛丞相英才挺出。
”⑨古诗:“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⑩应璩《与弟书》:“伊尹辍耕,郅恽牧羊,思致君于唐虞,济斯民于涂炭。
”《孟子》:伊尹使是君为尧舜之君。
(11)《诗序》:“美教化,移风俗。
”《何氏语林》:阮孝绪叹明宾山曰:“是使还淳返朴。
”此意竟萧条①,行歌非隐沦②。
骑驴十三载③,旅食京华春④。
朝扣富儿门⑤,暮随肥马尘⑥。
残杯与冷炙⑦,到处潜悲辛⑧。
主上顷见征⑨,欲然欲求伸⑩。
青冥却垂翅(11),蹭蹬无纵鳞(12)。
(此慨历年不遇,申明误身之故。
萧条八句,前因贡举不第。
见征四句,后以应诏退下。
黄生曰:骑驴六句,极言困厄之状,略不自讳,隐然见抱负如彼,而厄穷乃如此,俗眼无一知己矣。
)①李陵书:“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②《列子》:“林类年且百岁,拾穗行歌”。
桓谭《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
”嵇康诗:“寻山洽隐沦。
”朱注“言以穷困行歌,非隐沦肥遁之流也。
”③汉灵帝时,执政皆骑驴。
《后汉·独行传》:向栩或骑驴入市,乞丐于人。
公两至长安,初自开元二十三年赴京兆之贡,后以应诏到京,在天宝六载为十三载也。
他本作三十载,断误。
④《仪礼》:尊士旅食于门。
郑注作众食解。
魏钟繇表:“旅食许下。
”作旅寓之食解矣。
魏文帝《与吴质书》:“旅食南馆。
”郭璞诗:“京华游侠窟。
”⑤鲍照侍:“结友多贵门,出入富儿邻。
”⑥《世说》:司马德操曰:“坐则华屋,行则肥马。
”⑦《颜氏家训》:“残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
”⑧潜悲辛,含悲不忍言也。
鲍照《野鹤赋》:“对钟鼓而悲辛。
”⑨《年谱》:天宝六载,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李林甫命尚书省皆下之,公应诏退下。
《淮南子》:“主上出令。
”《汉杂事》:宣帝时,蒋蒲与子方召见征。
⑩《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11)《楚辞》:“据青冥而摅虹。
”注:“青冥,云也。
”《后汉·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
王通《东征赋》:“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
”(12)《海赋》:“蹭蹬穷波。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①。
每于百僚上②,猥诵佳句新③。
窃效贡公喜④,难甘原宪贫⑤。
焉能心怏怏⑥,只是走踆踆⑦。
今欲东入海⑧,即将西去秦⑨。
尚怜终南山⑩,回首清渭滨(11)。
常拟报一饭(12),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13),万里谁能驯(14)?
(末段感怀韦丈,而致临别缝绻之情,甚愧四句,藉韦公为知己。
窃效四句,不得志而思去矣。
今欲四句,欲去而不忍径去。
常拟四句,欲留而不能复留也。
诗到尾梢,他人几于力竭,公独滔滔滚滚,意思不穷,正所谓“篇终接混茫”也。
然须玩其转折层次,不可增减,非汗漫敷陈者比。
此章首段四句,中二段各十二句,末段十六句收。
)①赵曰:厚,言其相待之厚,如《世说》范达深愧其厚意。
真,言其怀抱之真,如《庄子》云其为人也真。
②《书》:“百僚师师。
”《史记》:相国位诸侯王百僚之上。
③《前汉·朱云传》:“嘉猥称云。
”《后汉·孔融传》:“猥惠书教。
”曹植《责躬表》:“猥垂齿召。
”注:“猥,曲也。
”又解作遝。
《范滂传》:“所劾猥多。
”此诗言频育佳句也。
《世说》: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④《前汉·王吉传》:吉字子阳,与贡禹为友。
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刘孝标《广绝交论》:王阳登则贡公喜。
⑤《仲尼弟子传》: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
曰:“夫子岂病乎?
”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惭而去。
⑥《吴越春秋》:“公子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
”怏怏,不平貌。
⑦《西京赋》:“大雀踆踆。
”注:“踆踆,行走貌。
”⑧《庄子》:“石户之农,携子入于海,终身不返。
”《易林》:“东入海口。
”⑨裴让之诗:“申胥欲去秦。
”李斯《上始皇书》:“天下之士,退而不西向,裹足不入秦。
”⑩《诗》:“终南何有。
”《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京兆府万年县南五十里。
渭水在万年县北五十里。
(11)《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
”(12)《史记·范睢传》:“一饭之恩必偿。
”《后汉·李固传》:“窃感古人一饭之报。
”注:“谓灵辄也。
”(13)《杜臆》:白鸥,承入海来,用海客事,属在自己说,以东海望秦川,则相去万里矣。
鲍照诗:“翻波扬白鸥。
”赵曰:浩荡,或取流放之貌,如《离骚》“怨灵修之浩荡”。
或取旷远之貌,如《楚辞》“志浩荡而伤怀”,《东坡志林》:子美“白鸥没浩荡”,言灭没于烟波间耳,宋敏求谓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神气索然。
今按《易林》:“凫游江海,没行千里。
”此没字所本。
(14)阮籍诗:“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
颜延之《王君咏》:“龙性谁能驯。
”驯,驯服也。
范元实《诗眼》曰:山谷谓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后予以此概考古人法度,如子美《赠韦左丞》诗云“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静听而具陈之耳。
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皆言儒冠事业也。
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已备矣。
然必言其所以见韦者,于是有厚愧真知之语,而所以真知者,谓传诵其诗也。
然宰相职在荐贤,不当徒爱人而已,故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果不能荐贤,则去之可也,故将东入海而西去秦。
然其去也,必有迟迟不忍之意,故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然后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夫如是,可以相忘于江湖之外,虽韦亦不得而见矣,故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终焉。
此诗前贤录为压卷,其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舍,各有定处,不可乱也。
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盖如此,其他皆谓之变体可也。
又曰: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
如此诗前后布置,是一篇命意也。
至其道不忍决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其道欲与韦别之意,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
盖如此,然后可谓顿挫高雅矣。
董养性曰: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王嗣奭曰:此篇本古诗,而颇带排句,以呈左丞,故体近庄雅耳。
通首直抒隐衷,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行间,边缘踌蹰,曲尽其妙。
《东皋杂录》:或问荆公,杜诗何故妙绝古今。
公曰:老社固尝言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严羽曰:五言始于李陵,以兴在汉,故云古诗。
茅一相曰:独孤及云:五言之源,生于《国风》,广于《离骚》,若于苏、李,盛于曹、刘。
当汉、魏之间,虽已朴散为器,作者犹质有余而文不足。
以今揆昔,则有朱弦疏越、太羹遗味之叹。
徐用吾曰:五言古诗,或引兴起,或赋比起,须要用意深远,托词温厚,反覆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摹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遗意。
范梈曰:五言长篇,法有四要,曰分段、过脉、回照、赞叹。
先分为几段几节,每节句数多少,要略均齐。
首段是叙子,一篇之意皆含在其中。
结段要照应起段,且选诗分段,节数耍均,三句则皆三句,四句、六句、八句,则皆不参差。
惟工部夔州后诗,间有错综,然亦不太长太短也。
次要过句,名为血脉,此处用两句,一结上,一生下也。
回照,谓十步一回头以照题目,又五步作一消息语以赞叹之,方不甚迫促。
长篇怕杂乱,一意为一段。
以上四法,备于《北征》诗,举一隅之道也。
胡应麟曰: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
七言浮靡,文繁而声易杂。
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盖莫尚于五言。
故两汉以还,文人艺士,平生精力,咸萃斯道。
又曰:统论五言之变,则质漓于魏,体排于晋,调流于宋,格丧于齐。
又曰: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
不唯里巷歌谣,匠心信口,即枚、李、张、蔡,未尝锻炼求合,而神气工巧,备出天造。
又曰:古诗浩繁,作者至众,虽风格体裁,人以代异,支流原委,谱系具存。
炎刘之制,远绍《国风》;
曹魏之声,近沿枚、李。
陈思而下,诸体毕各,门户渐开。
阮籍、左思,尚存其质;
陆机、潘岳,首播其华。
灵运之词,渊源潘、陆;
明远之步,驰骤太冲。
有唐一代,拾遗草创,实阮前踪:太白纵横,亦鲍近矱。
少陵才具,无施不可,而宪章汉魏,祖述六朝,所谓风雅之大宗,艺林之正朔也。
又曰:古诗轨辙殊多,大要不过二格:有以和平浑厚、悲怆婉丽为宗者,即前所列诸家。
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常、储、韦、柳。
但其格本一偏,体靡兼备,宜短章不宜钜什,宜古选不宜歌行,宜五言律不宜七言律。
历考前人遗集,靡不然者。
中唯右丞才高,时能旁及,至于本调,反劣诸子。
余虽深造自得,然皆株守一隅,才之所趋,力故难强。
又曰: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
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
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王世贞曰: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而骨气翩翩,意象老境,则超然胜之。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寄托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
李、杜光焰千古,人人知之。
沧浪并极推尊,而不能致辩。
元微之独重子美,宋人以为谈柄。
杨用修为李左袒,轻俊之士往往耳传。
大约五言选体,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
然太白多露语率语,子美多稚语累语,置之陶、谢间,便觉不伦,乃欲使之夺曹氏父子耶。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6_1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8106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