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一作后飞雁)

朝代:作者: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注释: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

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

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

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

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

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

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

”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

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

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

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

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

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

写生至此,天雨泣矣!

”(《读杜心解》)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

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

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

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

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徐永端)------------------------------------------------鹤注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当是大历初夔州作。

孤雁不饮啄①,飞鸣声念群②。

谁怜一片影③,相失万重云④。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⑤,鸣噪亦纷纷⑥。

(咏孤雁,有流落之悲。

首二另提。

片影相失,写孤雁之状。

望尽哀多,写念群之意。

末联,借鸦形雁,乃题之外象。

不饮啄者,为念群故也。

谁怜,指群雁之已去者。

雁行既远,望尽矣,似犹有所见而飞;

追呼不及,哀多矣,如更有所闻而鸣。

二句,申言飞鸣迫切之情。

见闻二字,属在孤雁。

王彦辅曰:公值丧乱,羇旅南土,而见于诗者,常在乡井,故托意于孤雁。

章末,讥不知我而者。

师氏曰:鲍照《孤雁》诗云:“更无声接绪,空有影相随。

”孤则孤矣,岂若此侍“飞鸣声念群”一语,孤之中仍有不孤之念乎。

)①魏文帝诗:“孤雁独南翔。

”何逊诗:“誓将收饮啄。

”②《诗》:“载飞载鸣。

”江总诔词:“念群桑梓”③庾信诗:“涧底一片雨。

”④梁简文帝诗:“花茂蝶争飞,枝浓鸟相失。

”吴均诗:“山上万重云。

”⑤王融诗:“丝中传意绪。

”何逊诗:“生平无意绪。

”⑥《拾遗记》:鲁僖公十四年,晋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有白鸦绕烟而噪。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31_69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8389556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