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捶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注释蛾鬟:一作蛾眉。
“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
唐制: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见《新唐书·百官志》)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
李贺把自己不具形的思想情感对象化、具体化,创造了“官街鼓”这样一个艺术形象。
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串始终的鼓点,正象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
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
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
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
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
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
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
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象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
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多么短促可悲!
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
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得自古已有之,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眼前不能再听。
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川。
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
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
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
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
“君”字乃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未必专指二帝。
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之不可克服。
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道: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
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
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样,一篇之中凡三致意。
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划和渲染生命有涯、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
这评价是很不够的。
从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份。
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不免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
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把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
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周啸天)------------------------刺帝王求长生也。
注:1:官街鼓:〈〈旧唐书.马周传〉〉载,先是,京师晨昏传呼惊众,后置鼓代之,呼冬冬鼓。
周所奏也。
2: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3: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汉城,长安也。
柏陵,陵墓,多植柏树。
飞燕,汉成帝后赵飞燕。
4:磓发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王听不得:孝武,汉孝武帝刘彻。
孝武,秦王,皆求长生,然不能于此听鼓。
5: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翠发,黑发。
芦花色,白发。
中国,京城。
6:相将:相随。
附:阙名评曰:屡言仙死,深为求仙怠政者戒。
冷语趣甚。
--------凤尾竹客 撰--------- 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8492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