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门寺阁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释[注释](1)云门寺:在浙江绍兴的云门山。
(2)香阁:指云门寺。
(3)嶂:像屏障一样陡峭的山峰。
(4)斗牛:指斗星宿和牛星宿。
此处形容云门寺之高。
(5)天路:通天之路。
[译文]云门寺座落在东山之下,这里烟雾缭绕,山花盛开,是那样幽静和超凡脱俗。
晚上阁上悬灯高照,好似映照着千山万壑;
山东卷起幔帐,又如五湖秋风到来。
壁画还剩有几只大雁,睡在阁中的纱窗下,好像与星星为邻。
更怀疑上天的路就在眼前,我梦中驾着白云在天上遨游。
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晋安帝时建,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
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
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
一、二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
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
“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
寺阁座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
时近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
“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
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说其幽无比,超尘拔俗。
一座幽静的佛寺便在邈远天际淡淡化出。
两句于写景之中兼寓叙事:云门寺尚在远方,诗人此时还在投宿途中。
三、四句所写,是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
这两句对偶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警策。
“悬灯”、“卷幔”正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点燃宿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起窗外的夜色。
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五湖(太湖的别名)。
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
其实,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
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而且,这两句诗并非泛泛的写景抒情之笔。
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
五六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
看来,这时诗人已经睡下,但一时还未成眠,便游目室内与窗外: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
天空,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
画壁黯淡,足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
群星在窗口闪烁,象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
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高”与“古”的特色。
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
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
“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真有梦境之感。
全诗八句,紧扣诗题,丝丝入扣,密合无间。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宿”字。
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
艺术结构高超,处处都见匠心。
(陈志明)出处全唐诗:卷118_33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8533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