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注解: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
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
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
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
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
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
“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
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
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
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后四句是感怀。
“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
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
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
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
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
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
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 ,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
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 ”,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
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 ”,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
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出处唐诗三百首,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60_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9187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