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朝代:作者: 杜牧 体裁: 七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释注解:1、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句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韵译: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

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和尚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

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评析:诗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

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

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

简炼深刻,沉郁含蓄。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简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朝政的无言讽刺和无限感慨。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

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

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

幡即旌麾之类。

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

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

(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

)第四句再转。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

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

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

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

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

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

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

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写得既深刻,又简炼;

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沈祖棻)出处唐诗三百首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9745276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