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大经典之死

人都摆脱不了生与死,有的人生得伟大,有的人死得光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与死的状态。

即使生得不怎么样,如果死得精彩也不算空来世间走上一遭。

经典的死,都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和美感。

一、屈原之死--高洁之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只空负报国之心济世之志,却终因不能苟合于浊流而只能在江湖之远坐看国破家亡。

对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来说,有什么是比死亡更好的解脱呢?

屈原的死,是一个志士的死,是不......更多

满汉全席(1-6)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乾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 福字瓜烧里脊 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更多

古印度的名妓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一说起中国古代的名妓,人们便会从古典作品与诗歌联想到这样的形象:美丽、懂事与才情,总之是泛泛的而不是具体的,即便是张岱笔下的王月生也只是“楚楚文弱,寒淡如孤梅冷月,含冰傲霜,不喜与俗子交接,矜贵寡言笑”之类。

而古印度的名妓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名古代印度的名妓必须研习64艺(这是一种包罗万象而且不可思议的艺术): (1)歌唱。

(2)乐器。

(3)舞蹈。

(4......更多

中国十大害人的俗话

1、天下乌鸦一般黑 害人指数:★★★★★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

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

”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

”谈到日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日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东北人都豪爽吗?

不一定!

河南人都爱欺骗别人吗?

不一定!

日本人都坏吗?

不一定。

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更多

中国民间惊人秘术

1、“半夜鬼敲门”。

黄鳝,大家都知道吧?

这里用的就是黄鳝的血,要粘稠一点但不凝固。

一般夏天用。

傍晚的时候,把血从外面均匀的涂在你家大门上,然后回屋睡觉去。

鳝血能让方圆一里的蝙蝠闻腥而来,而且不停的撞到你家大门。

你骂骂咧咧的爬起来开门的时候,会发现外面没人敲门啊,起初你以为有顽童恶作剧,但如此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你就会疯掉。

因为你守在门后也没有用,蝙蝠的动作永远比你快。

如果你不想......更多

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法: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英:joan of arc,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

后为勃艮第公国所俘,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启示和使命......更多

狗的身体语言,你知道几个?

狗是有感情有表情的动物,狗除了吠叫之外,它的眼、耳、口、尾巴的动作以及身体动作,都可以表达式不同感情和意义。

狗的眼睛能看出心情变化。

生气时瞳孔张开,眼睛上吊,变成可怕的眼神。

悲伤和寂寞时,眼睛湿润。

高兴的时候,目光晶亮。

充满自信或希望得到信任时,决不会将目光移开。

受压于人或者犯错误时,会轻移视线。

不信任时,目光闪烁不定。

狗耳朵也能表现情感。

当耳朵充满力气向后贴时,表示它想攻击对......更多

笛子的历史与技法

笛子的历史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

二者竹便于加工。

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

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更多

指纹——终生不变的特征

指纹终生不变,人各不同,是世界上公认的也是最重要的个体特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探和保密工作之中。

我国古代就在文契上使用指印,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印的国家。

任何罪犯都有可能在犯罪现场留下指印。

手掌上的皮肤不断分泌汗液,即便看起来很干净的手,当与其他物体表面接触也能留下汗垢指印。

如果手上沾有油脂、颜色、泥污等,更容易留下痕迹。

发现指印需要耐心和经验。

由于指纹细小,通常无色,不细心观察便很......更多

三公九卿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昭帝时,......更多

678910 共14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