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九首 文赏
明月夜留别 文翻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就像明月一样默默无言。
此时万籁俱寂,月光撒满了大地,我们的内心就像月光一样充满着柔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离别后,我就像月光普照天南地北一样,对你的思念之情也追踪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天涯海角还是海陲边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园(第五本) 文
楔子(末引仆人上,开,云)自暮秋与小姐相别,倏经半载之际。
托赖祖宗之荫,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如今在客馆听候圣旨御笔除授,惟恐小姐挂念,且修一封书,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知小生得中,以安其心。
琴童过来,你将文房四宝来,我写就家书一封,与我星夜到河中府去。
见小姐时说:"官人怕娘子忧,特地先看小人将书来。
"即忙接了回书来者。
过日月好疾也呵!
【仙吕】【赏花时】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更多
江神子 吴门席上,罗生求赋 文
阖闾城外绿杨枝。
一丝丝。
比吟髭。
比似吟髭,不似少年时。
积欲同携尊酒去,青翰舫,缕金卮。
故人相见减风姿。
淡胭脂。
比红儿。
比似红儿,扶醉索新诗。
明日片帆江水远,人去也,又相思。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 文
宪台文法地,翰林清切司。
鹰猜课野鹤,骥德责山麋。
课责虽不同,同归非所宜。
是以方寸内,忽忽暗相思。
夏日独上直,日长何所为。
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形委有事牵,心与无事期。
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
地贵身不觉,意闲境来随。
但对松与竹,如在山中时。
情性聊自适,吟咏偶成诗。
此意非夫子,馀人多不知。
鹧鸪天·佳人 文翻注译赏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
“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
“殢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
“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
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
“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
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
“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
“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
“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
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
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弹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冰”声。
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
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
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永遇乐·长忆别时 文翻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
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
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
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
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
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
而今你在哪呢?
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
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39-41
沁园春·情若连环 文翻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口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感情就像成串的玉珠,悔恨如同流水,严重时是休。
不必诧异,沈郎易瘦;
也不必大惊小怪,白发先愁。
总是很难禁止,许多魔难,你喜欢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想想前欢杳杳,后来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口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目不转睛的凝望。
后悔上层楼。
只是引起惆怅,新愁压住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封卷,密寄书信。
考虑到他走,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眼泪收。
要知道,这般的心病,两人心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2-753
南乡子 集句 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文翻注译赏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相思迢(tiáo)递(dì)隔重城。
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
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
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相思迢(tiáo)递(dì)隔重城。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
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
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诗人是在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
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
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
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
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
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
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
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
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3-1144 2、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