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九首

作者: 高启 朝代: 明代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更多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明月夜留别

作者: 李冶 朝代: 唐代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就像明月一样默默无言。

此时万籁俱寂,月光撒满了大地,我们的内心就像月光一样充满着柔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离别后,我就像月光普照天南地北一样,对你的思念之情也追踪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天涯海角还是海陲边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园(第五本)

作者: 王实甫 朝代: 元代

楔子(末引仆人上,开,云)自暮秋与小姐相别,倏经半载之际。

托赖祖宗之荫,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如今在客馆听候圣旨御笔除授,惟恐小姐挂念,且修一封书,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知小生得中,以安其心。

琴童过来,你将文房四宝来,我写就家书一封,与我星夜到河中府去。

见小姐时说:"官人怕娘子忧,特地先看小人将书来。

"即忙接了回书来者。

过日月好疾也呵!

【仙吕】【赏花时】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更多

江神子 吴门席上,罗生求赋

作者: 张翥 朝代: 元代

阖闾城外绿杨枝。

一丝丝。

比吟髭。

比似吟髭,不似少年时。

积欲同携尊酒去,青翰舫,缕金卮。

故人相见减风姿。

淡胭脂。

比红儿。

比似红儿,扶醉索新诗。

明日片帆江水远,人去也,又相思。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宪台文法地,翰林清切司。

鹰猜课野鹤,骥德责山麋。

课责虽不同,同归非所宜。

是以方寸内,忽忽暗相思。

夏日独上直,日长何所为。

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形委有事牵,心与无事期。

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

地贵身不觉,意闲境来随。

但对松与竹,如在山中时。

情性聊自适,吟咏偶成诗。

此意非夫子,馀人多不知。

鹧鸪天·佳人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

“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

“殢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

“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

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

“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

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

“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

“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

“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

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

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弹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冰”声。

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

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

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永遇乐·长忆别时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

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

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

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

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

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

而今你在哪呢?

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

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39-41

沁园春·情若连环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口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感情就像成串的玉珠,悔恨如同流水,严重时是休。

不必诧异,沈郎易瘦;

也不必大惊小怪,白发先愁。

总是很难禁止,许多魔难,你喜欢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想想前欢杳杳,后来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口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目不转睛的凝望。

后悔上层楼。

只是引起惆怅,新愁压住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封卷,密寄书信。

考虑到他走,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眼泪收。

要知道,这般的心病,两人心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2-753

南乡子 集句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怅望送春杯。

渐老逢春能几回。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

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

万里归心独上来。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

一寸相思一寸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相思迢(tiáo)递(dì)隔重城。

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

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

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相思迢(tiáo)递(dì)隔重城。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

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

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诗人是在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

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

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

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

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

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

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

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

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3-1144 2、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05):75

3637383940 共2304条